深圳的演唱会,总有一场戳中你的心。
6月21日,萧敬腾和徐佳莹同时在深圳开唱。7月,将有张靓颖、周笔畅、汪苏泷等内地歌手,以及国际艺人如断眉Charlie Puth来深圳开演唱会。
前有“霉霉经济学”造福新加坡,后有刀郎演唱会“征服”中年群体。演唱会被誉为“行走的GDP”,其强大的消费带动效应已成业界共识——“1:4.8”的经济公式表明,每1元门票消费可同期拉动4.8元周边消费。
乘着广东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东风,深圳近期正式发布《深圳市演艺新空间扶持管理措施(试行)》,支持打造演艺新空间和精品舞台剧,举办演唱会、音乐会等新型演艺活动。这与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打造“湾区演艺之都”、创造“城市中的剧场”的愿景不谋而合。然而,在火爆市场的背后,大型场馆不足、本土原创内容短缺两大瓶颈亟待突破。
演唱会票房一家独大
演艺中心“三足鼎立”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深圳演出票房收入2.35亿元,其中演唱会贡献1.12亿元,占比高达47.6%,占据行业半壁江山。做强演艺经济,已被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列为年度工作要点。
当前深圳大型演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但演出情况“冷热不均”:
龙岗区深圳大运中心:拥有6万座体育场及1.8万座体育馆,2024年举办演出超120场,堪称顶流演出首选地。其中体育馆2025年一季度体育馆演出7场。
南山区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 1.2万余座,一季度演出6场。
福田区深圳市体育中心: 刚完成提升改造,尚未完全开放,今年演唱会经济刚起步。
尽管深圳万人以上规模场馆数量(7个)与上海持平,略多于北京、广州(各6个),但在举办大型演唱会场次上差距显著:2024年深圳128场,远低于上海的281场。 深圳虽跻身大型演唱会票房全国前十,但仍居上海、北京、成都之后。
硬件规模差距是核心短板之一:
深圳最大场馆大运中心体育场仅6万座;
北京鸟巢(8.1万座)、上海体育场(7.2万座)、广州奥体及杭州奥体中心(均超8万座)容量优势明显。
刚改造完成的深圳体育中心有望吸引更多顶流演出,分流大运中心压力。但大型场馆总量偏少、规模不足的现实,相对制约了深圳承接顶级演出项目的能力。
在硬件瓶颈之外,市场化、差异化运营机制同样值得关注。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关万维指出:“深圳这三个场馆对于流行音乐会的举办而言,则可能是一种竞争关系,潜在消费者是全深圳甚至是大湾区的观众,基本上是同一个市场群体。”他同时也表示,它们因为分别处于南山、福田和龙岗区,彼此之间相距较远,对于体育相关的消费可以为完全不同的人群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
脱口秀等新型演出能带来演艺新空间
面对大型场馆的瓶颈,发展“小而美、小而新”的演艺新空间成为深圳破局的关键增量。
据道略产业研究院数据,2025年一季度,深圳市109家演出场所开展营业性演出4647场,同比增长15.6%,增长主力正是小型脱口秀等新型演出。
深圳正加速布局演艺新空间:借鉴上海2020年试点经验,2024年颁布认定与管理标准,授牌首批12家演艺新空间,涵盖戏剧、音乐剧、脱口秀、Live House、VR体验等多元形式,计划未来增至30家;新出台《扶持管理措施》对优质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支持,政策组合拳旨在激活市场末梢。
然而,新空间繁荣之路挑战重重。深圳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演出行业分会秘书长侯玉山剖析了三大痛点:
内容供给不足,深圳本土创作相对滞后,依赖引进剧目,推高成本与票价。消费习惯待培育,观众对小型演出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仍需培养;硬件与场地限制,部分空间在设施上仍有提升空间。
如何破局,打造可持续的“小而美”“小而新”演艺新空间?
他山之石提供融合启示。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乌镇戏剧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验证了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空间结合、拓展旅游内涵的巨大潜力。
运营思维转变同样重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李翰文强调,新空间是文商旅融合试验田,成败关键在于商业运营思维。运营者必须聚焦“体验感”,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探索欲,从内容创意到运营模式全面创新。
让每条深圳街道都有演出艺术中心
演艺空间的多元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购物广场、居民社区、现代工业园区内兴起的小剧场,正与传统剧院共同构建丰富载体。
沉浸式体验是亮点,如开心麻花《疯狂理发店》、爪马世界等沉浸式项目,正成为深圳聚拢人气的新地标。
深圳演出市场正经历显著的“去中心化”。
除市中心的老牌场馆(深圳音乐厅、大剧院、保利剧院等),东部坪山大剧院、龙马社戏剧谷,西部滨海艺术中心、光明艺术中心纷纷崛起,即将落成的深圳歌剧院将进一步织密网络。
多中心格局有效分散需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关万维观察到:“龙岗、坪山、光明剧场的投入使用让市场厚实很多,但相当部分观众仍来自福田、南山、罗湖甚至广州。坪山大剧院常需开通福田免费大巴接送观众。”
盘活基层文化设施是释放潜力的关键:
深圳市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德兴指出核心优势:“深圳几乎每条街道都有可容纳约1000人的艺术中心,每个区也有5000人左右的文化馆/艺术中心。释放这些资源将极大满足市场需求。” 开放街道级艺术中心,是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支撑。
如何以演艺为支点,深度融合城区文旅?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李舟提出系统性方案:
市区联动协同,各区域、景区、企业需着力“主题差异、产品分层、体验细化”;
强化接待能力,围绕演艺活动衍生需求,提升城市整体承载力;
丰富配套产品,发展“泛文旅”功能,做实做强实体文旅经济;
提升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服务质量,增加优质服务消费。
从演唱会经济的强劲脉搏,到脱口秀等新形态的活力迸发,深圳演艺产业站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风口。突破“大型场馆不足”与“本土原创薄弱”的双重瓶颈,需要硬件扩容与内容造血双轨并进。
一方面加速大型场馆升级与新空间网络铺设,打造多层次载体;另一方面,亟需培育本土创作生态,破解内容依赖。
当政策东风遇上市场热情,“城区即舞台”的文旅融合新图景正在深圳徐徐展开。
对话深圳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演出行业分会秘书长 侯玉山
硬件扩张暴露全产业链缺口,破局需双轨推进
南方+:目前深圳演出场馆存在哪些瓶颈?
侯玉山:深圳的演出场馆数量并不算少,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差异化。虽然场馆分布在不同区域,但各区域的优劣势都很明显。此外,一些小型文化中心运营能力不足,与市场脱节,浪费了场馆的功能属性。
在内容方面,本土创作能力有限,导致优质内容稀缺。引进外部项目的成本又很高,最终推高了票价,转嫁给观众消费者,不利于培养观众的观演习惯。另一方面,免费演出的内容质量缺乏保障,对良性演出市场也造成冲击。目前深圳的演出市场偏重短期成效,缺乏行业的长远发展。
南方+:打造可持续的“小而美”演艺新空间,哪些城市案例值得深圳借鉴?
侯玉山:上海是标杆,其“亚洲大厦”“演艺大世界”孵化出《不眠之夜》等爆款剧目,形成全产业链生态。深圳需系统性学习场地审批优化、内容创作与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政策已迈出第一步,但更需构建长效产业生态——警惕市场需求旺盛而本土供给薄弱的失衡困境,避免短期逐利。
南方+:在演艺运作机制上,深圳应向哪些城市学习?
侯玉山: 未来三年深圳文体设施将迎爆发式增长,若过度依赖引进项目,会推高成本、挤压运营空间。天津更值得借鉴:深圳现有惠民政策仍处初级阶段,未能培育商业市场受众。亟需制定懂行业、重长效的扶持政策,通过快速响应痛点的机制激活产业源头。
南方+:演艺跨界融合有哪些新方向?
侯玉山: 沉浸式、环境式演出已成主流,深圳爪马戏剧、开心麻花及脱口秀厂牌已验证本土潜力。未来突破点在于数字科技赋能:VR/AR演出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智能端付费观演模式或重塑消费场景。
南方+:如何解决人才短缺与需求错配问题?
侯玉山: 硬件扩张暴露出全产业链人才缺口(运营、技术、服化道、营销等)及在地需求培育不足。破局需双轨并进:短期出台配套完善的外地人才引进政策,长期深化高校专业培养。协会已启动计划,后续将推针对性措施疏通行业堵点,搭建产企对接桥梁。
南方+ 研究员 郭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