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我为“十五五”南海文旅献一策暨桂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桂城街道领导班子、桂城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共聚一堂,为“十五五”建言献策,同时围绕文旅招商如何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
我为“十五五”南海文旅献一策暨桂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李欣 摄
作为南海“长子”、中心城区,桂城以人文力量推动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发展逻辑之变推动文商旅融合创新,在把握区位资源发展城市文旅的新业态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就在近期,在首届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风采展示大赛获评“佛山市文旅优秀镇街”,桂城成为南海区唯一入选街道。
近两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文旅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2024年11月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举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佛山现代化建设。2025年1月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兴商、以商承文的融合发展思路,将文旅提到核心战略位置。近期,南海区2025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发布《南海区2025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向全社会释放以高品质文旅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
“十五五”是桂城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桂城希望充分团结社会力量,共同谋划桂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化内驱力为南海文旅添光加彩。
桂城拥有三大湖、四大景区、200多个公园。 戴嘉信 摄
“桂城发展文旅,有人气,有区位,有资源,有历史,有胸襟。”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谢展明表示,桂城地理位置优越,日常服务人口超100万,能吸引佛山及广佛周边大量游客前来消费,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同时,桂城拥有三大湖、四大景区、200多个公园,以及千灯湖音乐秀场、威士忌街区、叠滘区、坪洲大圩等一批成熟的微改造项目,未来通过运营思维赋能,有望成为地方文旅产业的新增长点。
谢展明表示,虽然桂城街道成立时间不算特别久,但土地上有很多悠久历史的项目,如叠滘龙船漂移有悠久历史,玉器街超过100年,还有很多有历史沉淀的宗祠建筑等。同时,桂城拥有开放创新的氛围。南海一直有改革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政风务实高效,敢于创新,对好的项目和想法会大力支持,提供好的服务和资源,这让桂城有底气、有信心做好文旅产业。
接下来,桂城首先将明确方向,全力打造“人文桂城”,建设人文经济的基层样板。其中,“人文桂城”内涵丰富,涵盖文旅、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其次,桂城要配置更多财政和行政资源到文旅工作中,加大财政投入和公资系统资金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同时力争通过行政创新、优化服务,统筹协调一批优质公共空间,用于服务优秀项目与主理人创新理念落地,共同做强桂城文旅产业。
■声音
灯湖·樽岸威士忌文化街区总经理张锦辉:
目前项目正在千灯湖公园打造国内首个威士忌主题文化街区,除了优化自身产品外,还希望通过产业链条的完善,比如通过场景化服务、展示空间、场地租用,让更多人可以在文化街区享受到不一样的活力。也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平台,组建文商旅联盟,共同谋划如何推进、提升片区文旅消费品质,并可考虑为优质商家提供补贴,帮助更多精品主理人团队落地、扎根。
中国国家地理出版公司总经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
佛山南海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接下来南海文化、文旅要更出圈,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在全国进一步树立文化辨识度,更好地形成共识,也更能对南海文明、文化形成保护。
广东宝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贤民:
随着AI技术的兴起,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要进一步放大AI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发展,建议要打造文化IP库,通过AI设计平台叠加文旅消费的场景,构成南海文商旅新生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IP打造出来以后,要加快变成产品,才能进一步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产品的变现。
自媒体代表孔祥键: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海叠滘人,我希望让在地文化变成流量增量。自媒体将文化传播出去,是活化传统的工具。在围绕叠滘龙船IP不断输出本地文化的内容以外,近年来,我们也通过设计更多的互动体验等,让不同群体如学生、外国友人等走进叠滘,体验龙船文化。未来,希望在相关节点、节庆活动,以叠滘龙船IP为核心,进一步将茶基十番等本地非遗文化做好传播,建设“全年度叠滘节庆传播系统”,形成更多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季华实验室”材料研究部副主任李小兵:
擦亮文化IP,可以围绕南海、桂城来做文章。就像很多人会关心“季华”的含义一样,讲好南海、桂城的故事本身也很重要。当前科技发展迅猛,我们也可以充分借力科技,打造诸如功夫机器人、舞狮机器人等新式产品,也可以考虑打造自动划龙舟装备,提升趣味度、参与感,让科技真正投入到传统产业、文化产业里,给更多人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
“同心社区”党委书记叶瑞仪:
千灯湖音乐秀场的投用,给社区带来了很多活力,提振了社区经济,也让不少市民觉得在家门口拥有一个高端演艺舞台,是一件特别难得的事情。未来,我们希望成立一支小语种服务队,借力区域内有的国外友人资源,深化公寓创熟工作,重点发掘海归新市民群体,并引导该群体融入社区志愿服务,定向支援音乐节等大型活动。同时计划在音乐秀场门口设立便民服务点,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精准配送急需物资,并提供周边指引。
采写:南方+记者 李欣
通讯员 肖欢欢 周月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