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海域、厂房、楼宇……产权是这些经济要素、产业载体自由流动、发挥效能的“身份证”。
今年4月,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大井经济联合社在收到省政府征地批文的当天,同步领取了更新后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这是南沙首单“批登合一”实践,终结了征地批复与产权变更的“时间差”。
近日,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现场提交海域使用金缴纳凭证后,当天即领取到不动产权证书,全省首创“交海即交证”模式……依托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赋予的制度创新使命,南沙区以制度破壁、智慧赋能、服务下沉三大举措,推动登记服务从“末端确权”转向“全链协同”,让“产权服务零时差”从愿景照进现实。
制度破壁助力打通登记“任督二脉”
制度是改革发展的根基与准绳。在产权登记领域,南沙正通过制度革新打通“任督二脉”,实现了流程再造与效能跃升,最终构建起便民利企、高效透明的服务新生态。
在征收环节,南沙实现“批登合一”,破解了土地所有权变更的滞后性。通过创新“提前介入+并联审批+即时发证”机制,政府批复征地文件时同步启动产权注销或变更登记,确保“当日领批文、当日拿新证”,保障征地项目“净地出让”、快速开发。
在供地环节,南沙实现“交地即交证”,通过部门联动、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压缩办理时限,缩短时间消耗,提升服务质效。据统计,南沙区已有89个用地项目实施“交地即交证”服务模式。2024年,“交地即交证”作为广州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上报自然资源部。
在验收环节,南沙实现“验登合一2.0”。不动产权籍入库与联合验收并联办理,企业凭规划条件核实测量成果即可申请权籍入库和不动产登记,减少不动产测绘环节,精简9项材料,全流程办理时限由原来近3个月缩减至7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则即来即办1小时内办结,节省企业办理时间成本90%以上。
南沙“交房即交证”现场服务。
智慧赋能打造产权服务“新时速”
科技赋能是驱动政务服务现代化跃升的核心引擎。从平面到三维,从线下到线上,南沙以数据赋能,让产权服务提质提速。
三维地籍破题空间确权。万顷沙南部某海底隧道项目运用激光扫描等多源数据处理技术,打破传统权籍调查单一视角的局限,结合二维、三维、立面剖面图等多种视角,全面勾勒出海域隧道使用权范围,清晰界定隧道主体、附属设施及周边海域的空间权属关系。该项目顺利通过三维立体确权审核,成为全省首例完成不动产确权登记的海底隧道项目,标志着广州在海洋空间不动产管理领域向数字化、精细化迈出关键一步。
线上服务重塑办事逻辑。持续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近年来,南沙增量房转移登记业务全面推行“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办理模式。目前,南沙区增量房转移登记业务采取网办预约形式办理量已达90%。同时,在“广州市南沙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微信公众号开设“企业专窗”,推出企业在线留言等功能,着力打造不动产登记智慧服务大厅,推动不动产登记步入“智慧”时代。
南沙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
服务下沉、可感可及,将群众难题化解在“家门口”
一切改革与服务的核心,终需回归到人。无论是制度破壁还是智慧赋能,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俯身倾听民声、精准感知冷暖、高效解决诉求,南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便捷可及、温暖贴心的产权服务,真正抵达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
一体化办理降成本。南沙充分发挥登记、税务合署办公优势,以便民利民为导向,减环节、减材料、减成本,持续优化办理流程,打造“税费、土地出让金、登记”一体化办理模式。将原来在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不动产登记、在税务部门缴交税费和在土地管理部门缴交出让金三个步骤合一,减少了两个办理环节,在广州市率先实现“税费、土地出让金、登记”一体化办理,降低群众办事时间成本达50%。
“搞得掂”窗口兜底历史遗留问题。针对用地或规划手续不全、产权交叉等“老大难”问题,设立“搞得掂”窗口。坚持“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严守“房屋和消防”的安全底线,实行“一案一策”攻坚。通过证缴分离和“首次+转移登记”合并办理的举措,成功解决了通大旭日、绿庭雅苑三期项目共440户业主办证的问题;经多部门协同研判、制定特定方案,解决珠江街某地块业主李先生因90年代用地手续缺失无法办证的问题,最终李先生拿到期盼多年的“大红本”。2024年以来南沙不动产登记领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80余宗,群众满意率100%。
推进不动产登记向基层延伸。增设基层不动产登记服务站点,结合“党建+不动产登记”品牌和便民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推动党建和不动产登记业务深度融合。现南沙区范围内已广泛开展不动产登记“下基层”服务,基层流动站可开展受理、发证、咨询、查册及政策宣讲等业务,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真正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事项“就近办”“家门口办”。
南沙不动产登记解疑答惑。
产权登记不是终点,而是要素高效配置的起点。在南沙,登记服务的高效革新不仅实现了“产权零时差”的突破,更成为了要素高效配置的催化剂。
展望未来,南沙的登记革新将持续深化,为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新的标杆,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南沙智慧。
编者按: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功能平台定位,要求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同时承载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三大核心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地位重要、作用独特,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既是发展所需,也是使命所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意见支持南沙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推出一系列涵盖规划编制实施、耕地保护、土地利用、用地审批、生态保护修复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与南沙开发开放相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
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中考之年,也是南沙建区二十周年、南沙自贸区挂牌十周年。在《南沙方案》实施三周年之际,将推出系列文章,展现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亮点成效,提交一份阶段性答卷。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南规资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