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头,我们来啃!”中山党员的一线攻坚故事

南方+

2025年7月1日,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南方+记者从中共中山市委组织部获悉,中山市党员数量已达121651人。

他们如繁星般散落在“工改”攻坚的火线、治水清源的河岸、经济跃升的前沿、文化焕新的舞台,以先锋之姿,不畏艰难险阻,勇闯敢试敢为人先,为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不竭的澎湃动能。

近日,南方+记者走近其中四位党员干部,聆听他们如何在各自领域挺膺担当、争当先锋的故事。

“一地块一策略”,破局30亩锌铁棚

2024年9月,中山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综合科科长何伟华正式成为神湾镇“工改”工作组的一员,担任神湾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队副队长。

何伟华(左二)在推进“工改”工作。

何伟华(左二)在推进“工改”工作。

“我们是中山第四批‘工改’干部,可以说来到神湾后,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何伟华说。

为什么这么说?

经过前期“工改”干部攻坚,神湾镇“工改”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留下了部分因各种原因难以推进的项目,面临融资困难、历史权属纠纷复杂以及建好的厂房如何招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坚定信心,坚信‘工改’能够盘活神湾镇经济。我们以‘一地块一策略’,通过‘以招促改’等方式,深度融合招商与改造工作,推动立体物流设计破解高层厂房运输瓶颈,推动低效园区向新质生产力承载地跃迁,以破解工改‘硬骨头’困局。”何伟华介绍。

针对部分面积较大、改造成本巨大、改造难度较高的低效工业土地,何伟华和团队通过系统性策略攻坚,逐一走访相关企业,耐心帮他们算好经济和民生“两本账”。

此外,神湾镇还通过组织镇综合执法、城建、应急等部门召开“工改”工作推进会,对涉嫌存在闲置问题的项目逐个进行研究,提出推进路径和解决的思路。

“比如,对于权属关系复杂,利益诉求难平衡的低效工业05地块,我们费尽心思找到相关负责人,联合城建、执法等部门对05地块开展违反土地使用和违规建筑开展调查,并与当事人开展多次谈判,最终妥善并成功拆除地上违规锌铁棚,平整相关土地共31.5亩。”何伟华介绍。

截至目前,神湾镇已累计整备土地面积为1568.7亩,拆除低效厂房超43.79万平方米,规划报建厂房总面积超90万平方米,已竣工厂房总面积超40万平方米,招引企业超150家,有力推动了产业升级。

21次敲门融化“坚冰”,只为碧波映窗棂

中山市大涌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志华是一位“90后”治水党员干部,自从加入治水团队后,一路见证了中山水乡的变化。

“在治水初期,面对基尾涌、叠石涌等河涌两侧密布的居民建筑,数之不尽的污水直排口,我深感要整治好水污染问题绝非易事。但更怕面对群众失望的眼神,也真正读懂群众投诉信中‘不敢开窗’的无奈。”程志华回忆道。

程志华(右)在推进治水工作。

程志华(右)在推进治水工作。

 2021年10月26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中山作为负面典型全国通报。而今,中山治水成效登上新闻联播等平台,中山以“海河同治”的实践,向全国展示了治水攻坚的“中山方案”。

以大涌镇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大涌镇18条河涌已经全面消除黑臭,水环境质量排名从全市末位跃升至第11位,连续四个季度水质改善幅度为全市第1位。

但治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治水过程中最难的是搞定征拆,光基尾涌一条河涌,两侧就有200间居民房屋和工厂,沿线土地及房屋权属较为复杂,产权人不明晰、已故且继承人无法联系,实施征拆难度大、周期长。”程志华介绍。

基尾涌。

2021年5月,大涌镇启动应拆尽拆行动,在全市首创预征拆方式,抽调各部门业务精英骨干,组建共30多人的工作专班,程志华是其中一员。

“为抓住沟通机会,我们每周末下村和居民沟通房屋征拆补偿的政策,一遍遍游说。有一户居民,我们甚至连续21次上门调解,最终顺利完成征迁,3个月内实现100%征拆及交地,完成181间房屋征拆任务,征拆面积合计1.3万平方米。”程志华介绍。

他表示,治水要有决心、责任心、匠心和耐心。“治水工程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作为党员干部,我深知治水非一日之功,这仅仅是阶段性胜利,前方还有诸多挑战,未来我们会继续守护这一湾碧水。”程志华说。

26天!“三心”跑出招商新速度

中山市投资促进局投资推广科科长刘炳矶是一位有着22年党龄的党员,如今,他是中山招商队伍中的重要一分子。

刚刚过去的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吸引了超20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客商参会,预计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

今年上半年,中山市招商工作实现“开门红”,刘炳矶和同事们破除困难,顶住压力,圆满完成了上半年招商任务。

刘炳矶(右四)和同事参加中山招商推介大会。

刘炳矶(右四)和同事参加中山招商推介大会。

“我觉得招商工作的顺利推进,与我们坚持热心、恒心、诚心分不开。”刘炳矶坦言。

面对客商要热心,让他们感受到宾至如归;遇到招商难题要有恒心,朝着“坚决拿下项目”的方向不断努力;推动合作要诚心,既要从中山发展角度考虑,也要为项目发展考虑。

“招商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一定要有韧劲。面对客商抛出的橄榄枝,我们都会坚持长期联系,寻找合作契机。在接到项目信息后,我们会快速研究项目特点,并和中山进行匹配,比如项目如何配套、适合放在哪个镇街等,我们认为非常适合中山的项目,一定会发挥团队韧劲,坚持引进。”刘炳矶说。

不久前,刘炳矶和同事合作推动胜天光电技术研发及生产总部项目落户中山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接源村,从正式和项目方沟通到项目落地用时仅26天,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山引入的落地最快的项目之一。

“这个项目从接触到落地,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和项目方沟通,当时也面临着和周边城市的竞争,我们坚持每天向项目方推介中山,并分析中山能够为项目发展提供的帮助,在项目落地后,我们还持续跟踪服务,确保实现‘双赢’。”刘炳矶介绍。

醉龙咖啡香飘深圳,文旅干部“卷”出西区新名片

今年,中山西区文旅频频出圈。

不管是频繁在市民游客面前“刷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醉龙舞,还是引来无数游客拍照打卡的“哪吒墙”,西区街道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西区文旅魅力。

作为中山镇街文旅部门的一名基层干部,中山市西区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思敏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景好也要勤吆喝”的道理。

郑思敏(左一)推介醉龙主题文创。

郑思敏(左一)推介醉龙主题文创。

如何让本地文旅资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进而迎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荣景象呢?

郑思敏认为:“我们做文旅工作,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做好外宣,文旅人先要想方设法‘卷起来’,才能吸引游客到中山来。”

“2023年‘十一’假期期间,我和荔景苑景区负责人首次代言醉龙咖啡,收获不错的反响。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我们乘胜追击,推出醉龙咖啡文创手信,得到港澳游客以及驻穗领馆领事官员的连连点赞。今年,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我又带上醉龙主题文创赴深圳参展,向深圳游客推介西区醉龙文创和旅游景点。”郑思敏说。

如今,醉龙已经成为中山西区的一张文化名片,由醉龙衍生的各类文创产品、餐饮食品,成为游客眼中的“西区代表”,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郑思敏时刻谨记要坚持创新、勇当先锋。

为推动西区文旅出新出彩,她在挖掘好本土文旅资源的同时积极创新,组建文商旅联盟,推动“文旅+”跨界融合。

“我们通过定制非遗研学路线,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创新办好醉龙啤酒音乐嘉年华、推出岐江两岸畅游套票等方式,进一步催热西区文旅市场。”郑思敏介绍。

此外,西区街道还计划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广文旅资源,扩大线上影响力,通过品牌化运营持续擦亮西区文旅名片,为区域服务消费注入长效活力,助力中山文旅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苑世敏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卢子衡 钟时政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