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来了水稻专家,送上“科技及时雨”

南方+

6月27日上午,清城区源潭镇大连村万亩丝苗米基地里稻浪翻滚,一场别开生面的党日活动正在田间地头火热开展。源潭镇丝苗米产业链党委联合清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邀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陈可、郭洁两位博士深入基层,为种植大户和农技工作者送上“科技及时雨”。

组织建在“链”上

凝聚发展合力

农科院专家为种植户传经送宝。通讯员供图

农科院专家为种植户传经送宝。通讯员供图

为破解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困境,源潭镇创新成立丝苗米产业链党委,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串联起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形成“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以前遇到病虫害只能凭经验解决,现在有党委牵线搭桥,专家直接到田里‘把脉开方’!”种植大户黄大哥感慨道。

科技送到田间

激活产业动能

此次活动聚焦生产一线需求,两位博士不仅带来水稻籼粳亚种杂交、功能性水稻基因调控等前沿技术分享,更针对当地主打的“华航香银针”太空米和桂珍品种的种植瓶颈现场支招。

针对2025年重点推进的“稻虫共作”试验田和“矿物质纯有机试验田”项目,专家团队从病虫害生态防控、有机肥科学配比等方面提出定制化方案,为绿色农业探索提供技术支撑。在产业链党委推动下,源潭镇与长隆集团合作,积极引入矿物质有机肥,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不同品种的“最优施肥配方”。

当天,一行人来到烘干线工厂厂址,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建设中。烘干线作为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一环——全部投产后,180吨的日处理能力可将粮食干燥效率提升3倍,水分控制精度达±0.5%,助力农户实现错峰销售增值。

服务贯穿全程

绘就共富图景

源潭镇大连村万亩丝苗米基地。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源潭镇大连村万亩丝苗米基地。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从技术指导到市场拓展,产业链党委的服务贯穿全链条。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田间课堂”“电商助农”等活动,累计培训农户56人次。长隆·源潭万亩丝苗米产业示范基地如今已成为三产融合样板,每年每万亩提供固定岗位超50个,农忙时增加岗位约100个,可为农民每人每年增收3.5万元。

“党组织就是产业链的‘主心骨’。”源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党建+科技+产业”模式,打造从育种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让丝苗米真正成为富民兴村的“金种子”。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贺晨丽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