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强势来袭,开年以来,东莞凭借敏锐的产业嗅觉抢滩AI试验场,今年3月,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开服,吹响了“AI+制造”的转型号角。
自开服以来,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在这片制造业热土上,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能力,为众多制造企业勾勒出智能化转型的降本增效新蓝图。
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为制造业装上“智慧大脑”
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是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由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可谓是全国面向“AI+制造”领域的“先锋队”。中心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汇聚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连接产业、人才、科研和生态,推动产城学研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打通企业AI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速东莞全域智能化进程。
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
自成立以来,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在团队组建、客户对接、场景落地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已走进超300家企业调研需求,了解众多企业的实际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与东莞交投集团合作利用AI助力道路安全与维护监测,提高检测准确性与全面性;运用AI帮助东阳光集团加速药物研发进程,缩短新药上市时间;助力旺盈集团实现印刷包装检测AI全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目前,依托大模型中心的资源,已有众多企业受益,东阳光、旺盈、拓斯达、怡合达、优利德等东莞企业通过与中心合作,实现降本增效。
怡合达:AI当“质检教练”,百万零部件实现“零”缺陷
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怡合达”)的案例就是其中的缩影。
作为行业领先的FA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供应商,怡合达在质检过程中曾面临诸多挑战。
在传统制造生产线上,质检环节通常由机台操作人员自检或互检完成。然而,怡合达的FA零部件SKU超180万,且拥有小批量、多批次、交期短的生产特点,90%的标准件需要在3天内交货。同时,质检动作繁杂,不同的零部件对操作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
繁杂的流程、数量的庞大,就像一道道“关卡”,容易导致不良品流入后续环节,增加返工成本和质量风险。因此,怡合达亟须一种更智能、更可靠的质检管理方式,以确保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引入华为AI质检解决方案。简单来说,这个系统就像是一个“智能管家”,通过AI行为识别技术,对怡合达生产工人的质检动作进行实时监测,确保质检流程规范执行,有效避免缺陷品流出。
这一改变带来的成效十分显著,经测试,引入该系统后,怡合达预计将减少30%的管理成本,可为企业车间售后客诉节省成本超10万/年。
优利德:装上“AI之眼”,检测效率提升70%
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利德”)同样在质检难题前徘徊。
优利德是一家集仪器仪表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通用仪表、专业仪表、温度及环境测试仪表、测试仪器四大产品线,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用电器、机电设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领域。
检测量基数大,持续人眼检测易形成疲劳,传统质检方式效率低下、准确率不高,难以满足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领域应用逐渐成熟,为AI视觉质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依托中心构建的基于AI视觉质检的解决方案,优利德为产线装上了“智能护盾”。借助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提供的高可靠算力底座,优利德通过AI大模型精准识别仪表产品外观缺陷和尺寸偏差。
实测数据令人惊喜,在AI的帮助下,优利德质检效率提升了70%,质检管理效能提升了1.25倍,不良品率显著降低。不仅如此,借助AI质检大模型,还能自动化判定产线操作是否合规,以杜绝工件跳工序事件,优化管理,减少30%的管理成本。
这一变革让优利德实现从“人工抽检”到“智能全检”的跨越。未来,优利德将继续深化与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合作,探索更多智能化应用场景。
从为质检动作“定规矩”到给精密仪器装上“智慧之眼”,更多的应用场景将在接下来陆续落地上线。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当AI大模型与制造业毛细血管深度融合,最传统的车间也能诞生最智慧的变革。随着中心工作不断推进,这个全国首个制造领域的AI“城市大脑”,正将东莞推向全球智能制造新高地,写下更多产业突围的“东莞答案”。
南方+记者 何绮莹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