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代表工作站日前在福堂镇揭牌成立,标志着连山的民族文化传承有了新阵地。该工作站旨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非遗传承人等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壮瑶文化传播半径、活态传承连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强劲动力。
连山民族文化代表工作站在福堂镇揭牌成立。钟晶 摄
聚焦专业赋能
打造民族文化传承新平台
作为连山的首个民族文化代表工作站,它从酝酿之初便承载着重要使命。
该工作站选址于福堂镇政府一楼,力求便利群众参与。其核心定位清晰明确:搭建一个集非遗项目展示、文化技艺传习、代表联系选民、民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工作站设有座谈交流区、非遗展示区、体验区,同时制定完善了《民族文化代表工作站工作制度》,确保组织管理、活动开展等有章可循。
目前,该站已邀请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及非遗传承代表共10人进站,多名进站代表均为行业骨干,为工作站注入了专业力量。
代表履职担当
共商文化传承大计
挂牌当日,人大代表们在交流座谈会上围绕民族文化传承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针对当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技艺传播受限等现实困境,连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福润提出,要充分发挥联络站平台作用,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一方面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依托福堂——南乡省际联络站优势,深化跨区域文化交流,切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清远市人大代表、连山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中心主任陈艳云建议,要定期组织非遗技艺展示、壮瑶歌曲、舞蹈教学、传统节庆体验等活动,吸引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让文化在互动中薪火相传。
注重长效运行
赋能民族文化发展
为深化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该工作站将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课程:面向青少年群体开设非遗文化体验课程,精心设计织锦技艺、八音吹奏、壮瑶歌舞等互动体验项目,由进站代表担任导师,建立“1+N”文化传习小组,带动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同时,工作站将联合辖区内中小学、文化站等机构,共同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趣味体验促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
福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工作站挂牌为起点,持续探索“人大+文化”的创新实践模式,为连山非遗保护和文化强县建设贡献坚实的人大力量。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陆彤 钟晶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