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这三年,就业答卷写得够实在

南方+

在化州市河西街道的“就业微驿站”里,返乡大学生小李正通过扫码向心仪企业投递简历。这个开在居民“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点,如今已成为化州368个村(社区)的标准配置。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当地通过政策赋能、技能提升和服务下沉等举措,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民生答卷。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助力稳就业。三年来,化州市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资金约2205万元,惠及各类群体。其中为3750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社保补贴860万元,向481名大学生发放就业补贴240万元。

创业融资难?政府贴息帮一把。化州创新推出财政贴息担保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390万元,重点覆盖复退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项目涉及餐饮、农产品、教育、医药等多个领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启动资金。

为解决青年群体工作经验不足问题,当地精心遴选39家优质企业建立见习基地,开发岗位1021个。三年来共发放见习补贴206万元,帮助百多名青年积累职场经验。某见习基地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既帮助青年快速成长,又为企业提前储备人才,实现双赢。

这三年来,化州还致力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完善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市级、镇级就业驿站各1个,设立368个村级“就业微驿站”。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让“找工作不出村、享服务在家门”成为化州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杨礼圣 刘天炜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