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黄花岗科技园迎来步履匆匆的科技工作者,开启一天的研发工作;午后,产业人才会客厅里的路演活动热闹非凡,创新的火花在此碰撞;华灯初上,旧南海县社区的“吉·才社”里,创业青年人才齐聚一堂……
超大城市核心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人才与城市的共生交响从未停歇。今年上半年,越秀区举办招聘会60场,提供岗位4.1万个。同时,以“广越星推官”“羊帆100”等创新机制破解新时代引才难题。
越秀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广州市关于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项目的战略部署,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为引擎,深入实施“越揽众星”人才政策体系,纵深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全力构建“政策引才、产业聚才、服务留才”三位一体新格局。
如今,从政策机制到产业平台,再到服务生态,越秀正以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越秀区“越揽众星”人才政策宣讲
政策引才: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磁场
清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越秀基地的办公区陆续亮起灯光。香港青年章诗清习惯早早抵达工位,开始一天的忙碌。办公桌旁摆放着几份“医疗会议”项目计划书,电脑屏幕上开着跨境视频会议的窗口。
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已连续举办9届的“越青杯”,正是越秀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这不仅是一场比赛,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对接资源的好机会。”2020年,刚从香港来广州创业的章诗清,参加“越青杯”就脱颖而出,如今业务已出海。
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越秀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越青杯”已吸引逾2000个项目参与角逐挖掘,扶持生物医药和健康、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近120个项目,23名粤港澳青年人才落地越秀。
为突破引才壁垒,越秀区创新构建“1个政策+4个层次+7大类别+13个领域”的“越揽众星”人才政策体系,覆盖传统升级、新兴发展及社会事业,重点倾斜科技创新潜力大的产业人才。
生物医药与健康人才会客厅举行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CRO分会
2025年首批“越揽众星”人才评审工作已正式启动,计划评选约140名人才(团队),明确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向研发转化、科技创新潜力人才倾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年医师肖薇正参与其中的“青年双创类”人才评审。
在导师林浩添教授带领下,她创新研发了全球首个跨越时空限制的新型智慧医疗综合体——5G智能眼科巡诊车。目前,巡诊车累计运营超30万公里,筛诊服务超15万人次。
一直以来,越秀区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初步构建起由“两院”院士、国家计划入选者、省市区高层次人才、青年“双创”人才组成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磁场。
“金水星光”人才会客厅内景
产业聚才:医疗高地谱写“产才共振”密码
人才因产业而聚,是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作为华南医疗重镇,越秀区医疗资源集聚。辖内有15家三甲医院,占全市近四成,拥有5家生命健康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14个生命健康产业园区。
深厚的产业根基,为转化提供澎湃动能。“无论是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越秀区堪称医疗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毕业后,微眸医疗器械联合创始人晏丕松曾在家乡工作了近十年。2019年,他选择回归越秀创业。
被越秀区顶尖医疗资源与产业生态吸引的,还有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博士余运芳,其参与创立的优医进化人工智能科技(UMedEVO),聚焦急重症与高致死率恶性肿瘤的智能诊疗,成为越秀生命健康产业版图上又一创新亮点。
近年来,越秀区锚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和主攻赛道,将重点产业人才开发作为核心攻坚任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总召集人,高位统筹成立专项政策制定实施、产业金融服务支撑、产业要素保障等六大工作小组。同时,以“专职+专业”和“在岗履职、学干结合”的形式组建“6+74”首位产业干部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目前越秀区正以最高规格、最实举措、最强合力,奋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产才融合新标杆。
2024年,全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交出亮眼答卷,产业增加值突破40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彰显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动能与创新活力。
产业版图的广度,又关乎就业格局的高度。如今,微眸医疗致力于打造高精度智能自动化的辅助眼底复杂手术的“类飞秒”设备。核心团队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
同样来到越秀创业的,还有即将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的陈培鸿。“越秀丰富的医疗机构资源对于药品研发、临床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作为元一智慧(广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专注于3D打印在药物制剂研发与制造中的应用。目前该公司已正式在越秀落户,还报名参加了今年的“越青杯”比赛。
如今,越秀临床技术成果转化价值园区作为广州市四大价值园区之一,构建起完善的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广州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等11个涵盖产业合作、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服务平台。
作为“产才共振”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越秀区正以引才实效激活产业创新密码,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强劲核心引擎,构建“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生态。
服务留才:老城街巷上演“双向奔赴”故事
旧南海县社区的百年骑楼下,“吉·才社”门前的木棉树正绽放新绿。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科院副院长张铁军带领团队,正在开展再生医学科普讲座。
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吉·才社”青年人才交流活动
越秀区深谙“引才不易留才更难”的痛点,创新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双向赋能”的人才服务新模式,让人才在细微处感受城区温度。
早在2023年,越秀区创新打造“1+9+N”产业主题人才会客厅,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创新大赛、融资服务、学术沙龙等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发挥辖区教育资源丰富优势,举办“大家归秀·越秀桃李汇”主题活动,邀请奥运跳水冠军陈艾森等越秀学子共谋发展。
“我从小浸润在越秀浓厚的体育氛围中,锤炼意志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体育精神的价值。”在陈艾森看来,越秀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崇文重教”的金字招牌与“大家归秀”的归属感,这里不仅是培育奥运冠军的摇篮,更是万千学子情系一生的精神原乡。
奥运冠军陈艾森参加教育人才会客厅“大家归秀·越秀桃李汇”
2024年以来,越秀区又在首批三个社区试点推进在住人才服务改革工作。“它让各领域的人才走进街巷,更让居民接触前沿科学。”作为召集人,张铁军就是“吉·才社”的常客。马棚岗社区“仁·才社”的医疗沙龙里,三甲医院的医师与社区医生交流技艺;东平社区“增·才社”的广式插花课上,非遗传承人的指尖绽放岭南春色。
在这里,政策有力度,平台有高度,服务有温度。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摸排,三个试点社区建立起130余人的“宝藏人才库”。近200场活动织就了一张在住人才与邻里的共生网络。
各类资源深度耦合联动,织就产才融合的生态网络。三年来,九大主题会客厅举办活动360余场,服务人数超3万人次,促成19个生物医药项目落地。
越秀区正以“越揽众星”之志,织就引才网络,以产业平台筑牢发展根基,更以润物无声的服务生态滋养人才沃土。在这片升维发展的热土上,人才与城市共生的璀璨图景,已然铺展。
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吉·才社”内景
【一线案例】
青年学子的湾区选择
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红色印记,到南越王博物院的历史积淀,再到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商脉传承……3月15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百余名青年落地羊城,便开启了一场“越秀四大文化”深度体验之旅。
清北学子参观中共三大
当晚,学子们参加“越揽众星·秀领未来”青年人才对接会。辖区内著名三甲医院、科研院所带来丰富的岗位资源,面对面与青年学子交流畅谈。“来这一趟就对了,在走读中触摸到了千年文脉中越秀的老城市新活力,还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了解更详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研究生潘潜感慨,越秀区用“宾至如归”的精细化服务展示充足诚意。
这既是越秀区贯彻“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的重要时刻,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引才模式的创新实践。次日,学子们共赴“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招聘会主会场。越秀区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政策宣讲、科创产品互动、岗位直聘等方式,集中展示区域产业优势,创新实现就业的精准对接。
青年学子参加“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招聘会
“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的发展机遇与我的专业方向高度契合,选择在这里发展既是出于对这片热土的情怀,也是经过理性思考的职业规划。”来自中国香港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优秀毕业生梁诗敏在参加此次招聘活动后,凭借专业优势获得多家单位青睐,最终选择加入广州某知名医疗机构。
“百万英才汇南粤”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专场招聘活动
4月的北京春暖乍寒,越秀“人才专列”携1251个硬核岗位鸣笛北上,越秀区组织的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专场招聘现场异常火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越秀辖内知名单位累计释放超千个优质岗位,吸引6000余份简历投递,达成初步意向超300人次。
“百万英才汇南粤”青年人才对接会越秀专场
此外,越秀区还特别开展了“根系湾区·筑梦广越”主题行动。在“根系湾区”恳谈会上,越秀区领导以乡音为桥、以发展为诺,讲述广府丰厚历史。“听完觉得这片土地似乎生动起来了,有更多的故事值得你去挖掘。”潘潜也成了首批“广越星推官”的一员,成为校地合作“双向奔赴”的重要桥梁。
“广越星推官”——北大学子潘潜发言
5月的未名湖畔,“众Sing捧粤”清北粤歌赛奏响“百万英才汇南粤”高潮,精准吸引了超过500名海内外英才参与。
6月的珠江潮头,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秦雪征携“粤港澳大湾区大健康产业”课题组及师生思政实践团踏访越秀,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为北大智慧与南粤沃土共育“百万英才”之林再注新流。
以木棉为请柬,以骑楼为客厅,以千年医脉为纽带,越秀正用文化认同的密钥,打开全球英才的心灵归途。
越揽众星,“众Sing捧粤”,清北联合粤歌赛奏响“百万英才汇南粤”新乐章
【一线视点】
院士一纸荐书背后的温度
“钟院士写推荐信,真的非常感激,非常激动。”现在回想起来,屈教授还如梦里一般,就如沉闷的实验室突然照进一束光。
2012年2月至2020年3月,屈教授一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伯明翰医学院担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20年4月归国后在武汉工作。“我的研究方向和钟院士研究方向很契合,所以一直想加入团队。”她清楚记得,虽然参加行业会议认识了广州医科大学的教授,但一直没有机会深入对接。
今年3月,广东发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广州医科大学向屈教授发出了邀请。越秀区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行“羊帆100”人才举荐行动,作为“越揽众星”人才政策体系的配套政策。
越秀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核心在于构建“以才荐才、精准高效”的引才机制,通过对院士等人才进行“点对点”邀约,充分体现对人才的高度信任与尊重,旗帜鲜明地传递出“视人才如珍宝”的核心价值理念,为越秀汇聚优秀人才。
“钟院士先介绍了这边的情况,指导我们怎么申请项目,还愿意写推荐信。”面试的场景,她至今仍历历在目。钟南山院士作为呼吸疾病领域权威专家,此次正是通过“羊帆100”人才举荐扶持政策为越秀区推荐了屈教授。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她具有丰富的海外科研和学术经历,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其专长与越秀区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越秀区委人才办该负责人介绍,越秀区通过“提名推荐—审核评估—研究认定”三阶流程,启动“随时举荐、快速响应”机制,采取精准扶持措施,为屈教授成功入职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供政策助力。
“海外人才在起步阶段最需要的,不仅是科研支持,还有对家属的全方位保障。”屈教授坦言,早在选择越秀时,就被这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所吸引。事实证明,越秀区以柔性化服务精准对接人才需求的政策理念,从未辜负她的期待。如今,她将再次扎根越秀,延续两点一线的科研生活,在这片创新沃土上,继续追寻她的科学梦想。
从武汉到广州,从举荐到落地,快速对接流程是越秀区人才服务的温度和效率的见证,更是越秀区深化“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的生动注脚。
【基层声音】
清华学子蔡建辉:我在越秀的“生命健康”成长笔记
从北京来到广州,我时常想起去年夏天那个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
2024年7月,作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我通过广州市“超级实习生”计划,来到越秀区科工信局(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驻点实践锻炼。我相信,这片拥有顶尖医疗资源的土地,正是实践“医管融合”理念的沃土。
我的研究方向为医疗管理方向,曾在国家卫健部门及多家医院学习实践,因而得以发挥专业特长,参与越秀区生命健康赛道产才融合研育班。在这里,我的首项任务是基础研究。在越秀区指导下,我系统收集了6份CRO产业报告、16篇康养领域文献和8份产业分析报告,为后续调研奠定知识基础。
在陪同走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中医院等机构时,我见证了越秀医疗资源的集聚效应。在区内重点企业调研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医康养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每次调研后形成的思考手记,都记录着产业融合的鲜活实践。
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老城区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每名青年的专业与理想,深刻融入她的时代脉搏之中。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在广州这片热土开启职业征程,我也即将以一名青年建设者的身份投身越秀发展,包里仍装着实习期间使用的笔记本。而这,正是“百万英才汇南粤”最生动的注脚。
从眺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到投身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浪潮,再到扎根越秀古城新韵的创新实践,我渴望在这片土地上,与千万青年一同寻找与城市同频共振的坐标。
愿每个奋斗的身影,都能在此写下与时代共生长的故事。
南方+记者 黄楚旋 冯艳丹
图片来源:越秀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