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东城:金湖社区打造“骑手友好小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南方+

城市的温度,往往在街头巷尾流转,社区的活力,常在柴米油盐间升腾,服务好每一位居民和穿梭其间的劳动者,是建设“人民城市”最扎实的落脚点。风里来雨里去的“骑行侠”——外卖骑手们,他们像城市的“摆渡人”,将便捷生活准时送达千家万户。然而,小区电动车“清零”后,他们却常常在门岗前犯难:车停哪儿?路怎么走?时间不等人!

如何破解新就业群体服务难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又如何让居民享受的服务不打折扣,甚至更好?这不仅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课题,更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答题。东城街道金湖社区党委将此作为践行初心使命、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敏锐捕捉新业态新需求,在天湖郦都小区率先试点破题,用心用情打造“骑手友好小区”,以“疏堵结合”的创新思路破解小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畅通“最后一百米”,定制接驳跑出“加速度”

设立专属车位,精准落位。为告别“见缝插针”的停车乱象,金湖社区党委通过“敲门行动”“红色家访”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决定在天湖郦都小区五个主要门岗的行人出入口,科学规划、清晰标明外卖骑手专属停车位。通过车辆分类停放,导向明确,门岗拥堵有效缓解,小区内部道路恢复畅通。骑手们一眼就能找到“专属港湾”,省下宝贵的寻位时间,配送效率赢在“起跑线”。

变身“轻骑”小分队,风雨无阻。为解决电动车禁止进入小区的接驳难题,社区党委联合物业创新投入35辆定制版轻便“接驳神奇”自行车,分布于各门岗,并为每辆车都贴心配备了大容量防雨尾箱,确保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阴雨绵绵,骑手的订单都能安然无恙。这些“小黄车”“小蓝车”成了小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便民自行车整齐排列。清城区东城街道供图

便民自行车整齐排列。清城区东城街道供图

多选工具,灵活转运。除了自行车,物业在每个门岗还配备了2至3辆轻便平板车和带围栏的手推车,方便骑手和快递小哥运送大件包裹和多份订单,根据货物大小和自身习惯自由选择最趁手的“搭档”。从门岗到楼栋,2至5分钟快速接驳不再是难题,小区内部通行真正实现“一路绿灯”,配送效率直线飙升。

打造“暖心驿站”,点滴关怀传递社区温度

建立能量补给站,小憩有保障。依托小区党群服务阵地或门岗岗亭等场地资源,社区党委指导物业开辟“骑手先锋驿站”休息区。站内配备多口快速充电插座,便民打气筒等工具方便骑手和快递小哥解决不时之需,同时提供免费的饮用水、应急药品等微服务。暖心驿站不仅是歇脚的地方,更是能量加油站,看似微小的设施,传递的是社区对骑手辛劳工作的真诚理解与尊重。

骑手在暖心驿站歇脚乘凉。清城区东城街道供图

骑手在暖心驿站歇脚乘凉。清城区东城街道供图

定制智慧导航图,破解“寻路难”。针对骑手不熟悉小区的问题,社区党委组织党员骨干、网格员、物业管家参与勘测绘图,在专属停车点醒目位置设置 “智慧楼栋导航图”,图上不仅清晰标注每一栋楼的具体位置、楼号,还贴心地标明了各楼栋的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快递柜)分布等信息。一图在手,骑手们能迅速“解码”小区,“迷路”和“超时”的风险大大降低,配送更加从容自信。

下一步,金湖社区党委将持续推行“社区党委-物业-新业态群体”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骑手恳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将“骑手友好型”试点小区的优秀经验推广至其他小区,用心用情为城市奔跑者筑起温暖的“加油站”,让社区治理的根系扎得更深。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冯劲文 黄钰瑶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