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幻境与现实结合的艺术展亮相港科广

广州南沙发布
+订阅

近日,全球首个大空间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AI)艺术展“SURREALITY·幻实之境”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港科大(广州)主办,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MC²)承办。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融合AI艺术创作与大空间扩展现实(XR)的艺术展览,幻实之境应邀纳入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官方系列活动,并获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及法国文化中心鼎力支持。

当日活动共接待150余位参与者与参观亲临现场。其中,香港科技大学领导、法国领事馆、本次参展艺术家及媒体记者等30余位嘉宾,及百余位公众参会者来到开幕活动现场,彰显了本次活动对公众的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本次SURREALITY艺术展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促进科技与文化两个领域更广泛的交流。

亮点展示

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

人工智能(AI)正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伙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AI生成文本、图像与音频乃至三维内容,探索“人机共创”的无限可能。如观众所见,展区中来自全球的50余位艺术家大多在创作中引入AI技术,大胆重构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拓展艺术的边界。

扩展现实(XR)技术:

通过融合XR技术,艺术作品得以在多维空间中呈现,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观众佩戴头显即可进入虚拟场景或在现实场景之中无缝融合虚拟内容,沉浸式体验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奇妙氛围。创作团队利用实时渲染与XR技术,打造具象化的“场景式”体验,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与代入感。

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

本次展览结合扩展现实(XR)、大空间定位与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构建出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观众可自由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亲身感受科技如何为艺术注入“生命”。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混合生命体”之中,亲历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视觉盛宴,开启对未来艺术与生活的无限畅想。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科技艺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与技术专家围绕元宇宙、科技与艺术未来展开对话,共同勾勒了未来图景。

开幕式致辞

开幕仪式由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CMA)副教授许丕文担任主持,围绕“未来·感知·共创”的核心理念,引领现场观众开启幻实之旅。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SURREALITY 幻实之境”不仅是全球首个融合AI艺术创作的大空间扩展现实展览,更是港科大(广州)跨学科融合教育理念的一次集中体现。他指出:“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艺术表达方式的革命——当科技遇见艺术,想象力的边界将被无限拓展。”他也特别强调,展览所汇聚的50余位国际艺术家作品,展示了人类对现实与虚拟关系的哲学思考与美学突破。

信息枢纽院长陈雷教授则通过其“数字人”虚拟形象,以视频方式发表祝贺致辞,这也是开幕式一大科技亮点。他在致辞中提到:“当AI与艺术在物理空间中碰撞出未来宇宙的绚烂图景,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的可能性,更触摸到了人类文明的未来脉搏。”这一致辞形式本身亦呼应展览“幻实融合”的核心主题,赢得全场注目。

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主任张康教授回顾了学域成立两年多以来的成果。他表示,CMA学域作为校内代表性的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在人机交互、空间计算和AI艺术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张教授介绍了学域在AI艺术、空间计算等方向的学术探索,并指出“SURREALITY·幻实之境”正为师生提供校内外交流、教学科研融合的重要平台。学域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学生和科研成果走向国际,这场展览和论坛正是学界与产业、教学与科研深度对话的生动实践。

随后,展览总监、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MC²)主任、信息枢纽副院长许彬教授在开幕式中发言。他指出,‘SURREALITY’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种跨越技术与感知的共同想象与知识协作。展览试图在数据、感知与算法交织的语境中,建构出媒介艺术新的实践路径。许彬教授接着详述展览的核心意图与技术亮点。他介绍,展览由MC²团队打造,在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空间定位与语言模型导览等方面实现系统集成,目标是以“感知—技术—现实”的方式构建多空间、跨媒介的艺术体验。展区涵盖四大MR装置区、VR专属空间,配合SLAM算法与智能导览,使整个校园成为动态叙事的“未来感知地图”。

策展人导览:打通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感知链路

元宇宙与计算创意研究中心策展团队带领嘉宾与媒体深度导览现场作品,详细介绍作品构成、创作背景与技术语境。倪明选与多位嘉宾参观展览,现场体验由AI与XR驱动的感知装置,并与艺术家就其研究路径与技术策略展开交流。

国际艺术家现场感言:作品第一次“飞起来”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玻利维亚、现居澳大利亚的电影制片人、人工智能创新者与创意技术专家Violeta Ayala接受了媒体采访。她表示:“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像丝绸一样在空中飞翔,我真的很兴奋。”她提到,在港科大(广州)校园这个沉浸式开放环境中,作品第一次以如此“轻盈、自由、诗意”的方式“飞”在真实世界中,深深打动了她。

Ayala强调,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跨文化、跨技术的深度协作。“与港科大(广州)的合作十分有意义,我真心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艺术融合方面能够持续突破,并在未来成为全球创意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心。”她的回应正是“SURREALITY”试图激发的深层共鸣:当作品脱离屏幕,进入现实,它也真正进入了人的内心。

艺术家讲座:跨媒介的灵感与实现

当日下午举行的“艺术对谈Artist Talk”以“创作”和“表达”为双线主题,汇聚六位活跃于科技艺术领域的国际艺术家与研究者。

在“艺术家讲座”环节中,Jeremy Oury和Michelle Falcon深入分享了他们从建筑视频投射与大型光影装置转向融合MR技术的过程。他们通过本次作品NEXT,展示如何将几何错视、音画共感与自然空间结合,构建出打破现实边界、置观者于虚拟中心的沉浸式空间。

Naima Karim则介绍了其获奖VR短片《The Anticipation of Rain》的制作脉络:作为一名传统绘画出身的艺术家,她首次借助Open Brush VR工具,将孟加拉季风的记忆与艺术表达结合,通过定制香氛与多感官音效,打造出“身体—叙事—气候”三重共鸣体验。

Taro Narahara聚焦在AI与架构材料之间的交互潜力,他探讨了如何以思辨方式从材料与结构出发,为建筑空间注入未来叙事能力,提出建筑不仅是结构实体,更是融合算法、感知与环境共生的感官脚本。

Violeta Ayala分享了其运用AI模型重现南美原住民神话视觉的实践,以及如何在文化记忆与技术介入之间保持伦理审视。她指出,开源集体协作能够在技术驱动的艺术创作中提供更广泛的文化代表性与参与机制。

Joey Verbeke与Koi Ren以联合创作项目T.A.E.L.(Tail Assisted Environmental Learning)为例,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如何将古老民间传说、AI算法与现代声像技术融为一体。他们详述作品生成过程:利用AI对口述民间故事进行语义解构,再通过投影和树脂装置展现素材如何在“噪声—记忆”循环中演变,探讨数字文明与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

袁正(Yuan Zheng)回顾了其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服装设计背景向VR艺术的跨界探索,讲述了如何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工艺,打破人类中心视角,构建“共生身体”的媒介想象。

圆桌讨论:未来生态的构建与连接

在Ingeborg Reichle教授主持下,六位艺术家围绕“未来生态”展开一场深度对话。他们不仅探讨了各自作品中技术使用的合理性与审美边界,也就AI、XR等新媒介如何参与公共叙事展开辩论。讨论中,艺术家们认为,技术应服务于内容与情感,必须在创作伦理与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承担更大责任。

幻实之间,连接未来

“SURREALITY·幻实之境”不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次知识系统、媒介语言与文化生态的交叉实验。它以“幻”为感知入口,以“实”为现实锚点,在AIGC与XR交织的界面中,描绘出未来科技艺术的轮廓与精神。

展期:6月26日—8月26日

  地点:港科大(广州)校园内多个空间

更多关于展览后续公众导览、开放时间与特别活动的资讯,敬请关注港科大(广州)官方微信公众号与相关推文通知。港科大(广州)诚邀对科技与艺术交汇感兴趣的公众与专业人士,持续关注并亲临体验“幻实之境”的魅力。

文字:罗瑞娴

通讯员:港科大(广州)

图片:罗仲贤、港科大(广州)

编辑:叶雅欣

校对:张子笛

二审:梁思静

终审:黄增才

签发:齐华伟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