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于深圳和江门,这样的生活汪淑芬已经经历了近两年时间。
汪淑芬是深圳人,两年前入职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是一名思政课教师。读过两次研究生,换过几份工作,这是她留学回国后的新起点,上班地点在江门新会——距离深圳福田区的家150公里。
“刚开始跨城通勤,开车要三个多小时,尝试过高铁、顺风车,也都不太方便。”汪淑芬对深中通道通车的最直观感受,无疑是交通的便捷,“现在好了,车程缩短了一个多小时,每个月我都自己开车回家两三次,工作生活‘丝滑’转场。”
课堂上,汪淑芬侃侃而谈。受访者供图
工作在江门,汪淑芬是一百多个孩子的“大朋友”。课堂上,她结合当下热点,通过“理论+叙事”的方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娓娓道来。讲台之外,汪淑芬担任了两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带孩子们去社会实践,去拍微视频,用脚步丈量历史,传播侨乡文化。
“侨文化是江门最亮眼的名片。”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汪淑芬开始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江门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碉楼、银信、古村落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每一次备课,每一次外出实践,都是我了解江门这座‘中国侨都’的最好窗口。”
汪淑芬偏爱侨乡景色,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江门的海。受访者供图
天气晴好时,汪淑芬喜欢逛逛附近的村落,到银湖湾滨海日出剧场吹吹海风、看风景。“我最爱江门的海,开阔的海面上,蓝天白云,非常漂亮。”比起深圳的快节奏,她更偏爱江门这份自然的惬意。汪淑芬把在江门的生活,化作一场有趣的文化探索之旅,把探索的所见所闻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立德立志、成人成才。
“大桥的互联互通,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在江门,我找到了工作的意义、生活的乐趣。”她说。
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江门正式进入广深港澳1小时通勤圈。繁忙的大桥,不仅拉近了物理距离,也重塑了一群青年人才的生活日常。
往返奔波,但汪淑芬却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融入梦想。
回到深圳,她时常“泡”在各大艺术展览与工作室里。从小热爱艺术的她,把教书之外的时间都留给了绘画。“绘画是个思考的过程,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沉浸在绘画中,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汪淑芬笑称自己是个“时I时E”的人。
教书时间外,汪淑芬“泡”在画室。受访者供图
江门工作、深圳生活,虽状态完全不同,但汪淑芬不觉得割裂,反倒感觉“很治愈”。“我喜欢深圳的艺术氛围,更爱江门的风景与文化。跨城通勤给予我更多与外界的互动、灵感,希望将这些灵感融入绘画创作中,融入课堂,融入大思政,用文化与艺术感染学生。”
如今,汪淑芬除了往返深圳、江门,还同时在广州校区授课。许多像她一样的青年人才,沿着大桥,跨城奋斗。他们既是“深江人”,又是“大湾区人”。
“这两年,深圳与江门这两座城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越靠越近,深中通道促进了人才流动、文化交融。”汪淑芬说。
南方+记者 张婧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