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广东省已获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第一批),共涉及107种创新药械,其中创新药品46种,广州高新区、黄埔区企业持有和生产的创新药品有19种,占全省41.3%。
据悉,创新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等3类,广州高新区、黄埔区19种药品纳入省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中,化学药品7种、生物制品12种。
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全国第5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化学药、诊断试剂、医学检验等细分优势领域,总体呈现出规模壮大、创新升级、人才集聚、空间优化四大特点。在该区发布的“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生物医药为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并揭牌成立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发展办公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该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其中,企业主体数从2017年的1000家增长到4800家,增长3.8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40家增长到146家,增长2.5倍;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从2017年的650亿元增长到2400亿元,增长2.5倍。生物医药成为该区发展势头最好、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0月,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了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广州高新区在国家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5,合作竞争力位列第2,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位列第3。
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该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前沿,重点引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28家,上市企业20家,占全市总量的74%;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75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214家,成为支撑该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科创水平正迈向高端,广州实验室组建平战结合的综合创新研究平台和设施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生物医药分中心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汇聚国内知名高校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选地、重大创新成果先发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广州颠覆性技术产业创新园项目一期地块交地动工,一大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
康方药业上市全球首个基于PD-1的双抗新药,广东恒瑞医药获批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单抗,众生睿创先后斩获全球首款单药靶向治疗新冠拟肽类3CL药物、全球首款流感RNA聚合酶PB2蛋白抑制剂,麓鹏制药自主研发的洛布替尼(LP-168)成为中国首个被认定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突破性疗法的BTK抑制剂,生物岛实验室研制出全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康立明生物发布全国首个痰液肺癌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该区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每年新增新药临床批件近百张,占全市90%以上,连续4年全省第一;累计获批创新药11个,占全省50%。
汇聚高端人才,优化产业发展空间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广州高新区、黄埔区始终将人才视为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第一资源”,聚焦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开放、积极、有力、包容的人才政策,构建“四链融合”人才支持体系,吸引、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不断蓬勃发展。打造全球顶尖的平台链,高标优化“产学研”协同矩阵。该区大力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研、人才、市场等方面互促互进,依托科研院所培养硕博士6000余人,区内博士后工作站培育博士后500多人。生物医药领域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64个,占全区40%。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的国际联合研究院,定向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目前,该区已形成战略科学家、优秀临床医生、卓越企业家三位一体的生物医药“人才天团”,造就了生物医药“产业看黄埔、创新在黄埔、人才到黄埔”的强大势能。
此外,该区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了全域布局、全链条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链区域分布,形成了“两城一岛”发展格局。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广州科学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园,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疫苗生产基地、黄埔生命科技港等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建设符合生物医药中试、生产的高标准工业厂房176万平方米。北部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引进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绿叶生物、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等40多个顶尖生物医药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超1100亿元,建设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基地。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