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车流穿梭如织,改写了大湾区的时空版图,更按下了中山城乡品质跃升的“加速键”。一桥飞架,东岸客至,中山如何以“无差别体验”承接湾区资源?
深中同城,始于交通,成于品质。
过去一年,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笔,以政策创新为墨,在省级典型镇培育、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精耕细作——镇镇花圃秀芬芳、人才公园现烟火,全域老旧小区实现从“老、破、小”到“精、巧、美”的华丽蝶变,1781平方公里“海绵蓝图”塑造生态韧性,一场关乎城市竞争力与民生获得感的深层转型,正在中山城乡悄然发生。
中山石岐市民生态广场内的植被缓冲带。受访单位供图。
“镇能量”裂变,省级典型镇“梯队推进”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菜市场往往离不开“脏乱差”这几个字。近年来,中山各镇街农贸市场悄然迎来新变化:卫生得到整治、设施整体更新,颜值内涵大提升。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农贸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从三溪市场的网红烤肉店到小榄文田市场“白天市场晚上足球场”,中山传统的菜市场正兴起新业态,“农贸市场+特色餐饮”“农贸市场+文体”等多元模式涌现。
农贸市场的焕新,是中山近年来城镇风貌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破局空间风貌“割裂感”、全面强化城镇发展“硬件”基底,是近年来中山蝶变最大的领域之一。
自2023年以来,中山市已有包括沙溪镇在内的9镇入选“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镇、5镇纳入培育名单。这意味着,中山已有过半镇的典型镇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标杆示范、梯队推进”的强劲发展态势。
2023年以来,中山市已有9镇入选“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镇。图为中山市沙溪镇。受访单位供图。
好品质往往见诸细节,在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下,中山打造出149个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高速出入口、公园、农贸市场、河道等小改造实现大提升,圩镇旧貌换新颜。
镇域风貌的整体提升,需要有强有力、“接地气”的政策支持。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构建了“1+4+N”政策标准体系,为典型镇培育提供“政策大礼包”。例如《中山农房风貌管控正负面清单》通过直观详尽的图文介绍,展示出推荐和不适宜的农房风貌样本,为各镇改造提升农房风貌提供了“新手式”指引。
并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中山形成了社会帮扶助力的良性生态,12支含建筑师、规划师的技术团队及超200家建筑企业投身典型镇建设,社会多元力量共建城乡新风貌。
城市更新迎“幸福升级”,超15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盛夏时节,高温天气袭来。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山市板芙镇多个老旧小区的居民们淡定地按下空调遥控器。“以前空调开了又跳闸,三伏天只能摇蒲扇。” 板芙社区联城花园居民黎姨的烦恼,在今年春夏得到了解决——当地启动了配电设施改造升级,系统解决了各类用电隐患。
老旧小区的“软硬件”状况,是观察一座城市宜居度的重要维度。伴随着深中同城步伐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人口加速流动,中山老旧小区近年来改造成果频出。
据统计,目前中山全市已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78个,完成153个,惠及居民7.8万户,并打造出松苑横街、从善坊等网红社区。
本轮老旧小区改造的“操作”有多细?以松苑横街为例,小区内“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得到整治,管道错混接、路灯损坏等“硬伤”消除,大量闲置的绿化空间被改造为停车位。小区还采用了新的工艺清洗建筑外立面,既美观又降低了成本。
松苑横街风雨连廊修建前(左图)后(右图)对比图。受访单位供图。
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改造内容改到居民心坎上、改造资金花在“刀刃”上,中山创新提出“六个全过程管控”和“两个结合”,以“全过程高位统筹”强力推进,以“全过程设计管控”引入专业力量,以“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安全质量,以“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 维护改造成果,以“全过程资金监控管理”确保程序规范,以“全过程公众参与”吸收居民意见,并结合历史文化街区、适老化理念,打造具有文化底蕴、惠及各年龄段居民的幸福社区。
如今,中山老旧小区从“城市洼地”转型为“服务融湾前沿”,正成为在中山高性价比的宜居场所。
公园城市进阶,海绵城市掀起“水安全革命”
作为知名宜居城市的中山,其岭南水乡的地域特色是一大优势,而这层优势却也一度有着困扰中山的一面。
作为滨海平原水乡的中山等珠三角城市,长期面临“外洪内涝”挑战。中山三面环水、平原、滩涂约占全市陆域面积的68%,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水失调困局较为严重,建设海绵城市事关城市品质与水安全。
近年来,通过“涝污同治、蓄排并举、洪涝协同、系统实施”的治理思路,中山重点打造白石涌流域等4个、面积共199平方公里的典型示范片区,打造差异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成为中山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充分利用人才公园、生态湖公园等7个大型公园水域及低洼地,建设城区调蓄公园群,提供约32万立方米调蓄空间,提升城市建成区的雨洪消纳能力。
据统计,目前中山城区范围内所有的江堤、海堤防洪能力提升至100年一遇;84.5%的城市建成区可防御30年一遇暴雨,城市内涝点全部消除,内涝风险显著降低。海绵示范期内,中山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重点项目95个,建成了中山人才公园、博览中心、翠亨新区和运路、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等一批海绵城市精品示范项目。在打造“公园城市”的基础上,中山正树立大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标杆。
中山人才公园。受访单位供图。
【数读】
·中山市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名单:
已入选:小榄镇、镇古镇、镇三乡、东凤镇、沙溪镇、三角镇、坦洲镇、阜沙镇、黄圃镇
新纳入培育名单:南头镇、板芙镇、大涌镇、神湾镇、横栏镇
·下达2665万元市级培育资金专项用于典型镇培育工作,组建12支含建筑师、规划师的技术团队,超200家建筑业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落地帮扶项目776个、帮扶金额超2.8亿元。
·中山已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78个,完成153个,惠及居民7.8万户,超额完成民生实事和“十四五”规划任务。
·中山重点打造4个、面积共199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典型示范片区,海绵示范期内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重点项目95个,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7.95平方公里,占比达44.75%。
点击进入专题>>>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