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最后一个愿望实现了!黄旭华院士“回到”故乡汕尾
6月2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骨灰安葬到故乡汕尾。三角梅簇拥的陵园,松柏挺立,绿草如茵,三块碑石铭刻了他的一生信仰。
黄旭华陵园的三块碑石 镌刻一生信仰
立在陵园左侧的碑石上,三段简约文字,镌刻了黄旭华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传奇一生。
民族危亡之时,他在甘蔗地里上课,抬头就能看到敌机,从而激发了科学报国之志。在战乱中辗转多地求学,黄旭华如愿考上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新中国成立8年后又突然远离家乡、隐姓埋名,将满腔热血、毕生智慧用于中国核潜艇研制。
陵园的右侧,还有一碑石,铭刻着黄旭华手写的16个字,笔力遒劲,气韵豪迈。
研制核潜艇,从无到有,异常艰难。黄旭华与同事们鏖战了13年,中国首艘核潜艇终于下水了,4年后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从此茫茫海疆有了“钢铁蛟龙”,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年逾花甲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在南海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首次极限深潜试验。试验成功后,他有感而发写下这16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立在陵园中间的一块巨大碑石,铭刻三行红色大字,鲜艳夺目:“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今年2月6日,黄旭华因病去世,享年99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路,也是他走过的世纪人生路。黄旭华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恰似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对这位英雄,祖国没有忘记,山河没有忘记。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与黄旭华亲切握手,其中2017年把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的他,请到身边坐下;2019年和2020年又分别为他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这位英雄,家乡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为国“深潜”的日子里,黄旭华离故乡很远;如今“回到”故乡,父老乡亲纷纷到陵园排起长队,手捧鲜花,眼噙泪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家人擦拭墓碑,把黄旭华生前心爱的钢笔和眼镜放到墓穴中。陵园里,女儿们唱起了歌曲《送别》,用歌声惜别父亲。
三女儿齐唱歌曲送别父亲黄旭华
“父亲躺在病床上,还想着回老家看看,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们。”黄旭华之女黄燕妮说,今天父亲终于“回来”了,完成了生前的最后一个心愿,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文字:南方+记者 吴少敏 黄锦辉 彭骏
摄像:南方+记者 张梓望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