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1.3万考生志愿填报指南来了,请查收!

南方+

6月25日,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新闻发布会举行,公布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其中,普通类本科历史464分、物理436分;普通类专科历史215分、物理200分。6月28日,考生将开始填报高考志愿。

如果说高考是学生的大考,那么志愿填报就是给家长出的一道难题。今年高州市有考生1.3万人,随着成绩揭晓,如何科学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及家长的头等关切。《南方日报·高州视窗》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等为考生及家长出谋划策,根据2025广东高考志愿政策最新动向,提供针对性的报考指导与服务。

6月27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1版。

受邀嘉宾: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唐少莲

广东高州中学高中数学高级教师、高三班主任 卢福开

高州市教育局招生股股长 何彩燕

   受访者供图分数段决定优先序

学校优先还是城市优先?

不少学生都畅想过以后要去某座城市读大学,但当成绩出来后又纠结起来: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就业、生活便利度等息息相关,而大学提供的平台更为关键,或许能决定未来发展的下限和上限,该如何选择?

何彩燕认为,高考志愿填报中“学校层次”与“城市资源”的权衡,需结合分数段、职业规划及个人适应性进行综合判断。高分段考生可优先考虑学校层次,兼顾城市发展;中分段院校层次差距相对缩小,就业市场的地域性优势凸显,选择技能导向强、就业需求旺盛的专业比追求院校微弱的排名提升更务实;低分段考生明确就业导向是关键,优先选择技能性强、社会需求稳定、就业门槛清晰的专业,规避理论性强或竞争过于激烈的“万金油”专业,城市选择应考虑生活成本和本地就业网络,家乡省会或临近经济圈城市是优选。

卢福开认为,一般对城市和学校的选择有三个常见的误区:一是过度迷信城市光环,部分学生为去一线城市选择排名靠后且专业不匹配的学校,忽视学校资源对学术提升的影响。二是忽视地域资源联动,如想学影视传媒却选择非影视产业聚集地的城市,错失实习机会。三是校名迷惑性,混淆“XX大学”与“XX学院”的办学层次,或忽视校区位置。

卢福开建议,内向或者独立性弱的考生可优先选择校园配套完善、管理较严格的学校,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减少适应新环境的压力。避免选择生活成本过高、节奏过快的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防止因社交或经济压力加剧焦虑。而外向、独立性强的考生,可选择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如北京、广州,利用城市的实习、讲座、文化活动拓展视野。若专业依赖地域资源,可优先城市再匹配学校层次。

   受访者供图唤醒“可能自我”

选兴趣专业还是前景专业?

近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相关专业报考的火热,但也有新闻学等专业就业前景不被看好。根据兴趣还是专业发展前景选专业,是每一名考生及家长都会纠结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兴趣与就业的冲突,需要寻求动态平衡与资源适配。”何彩燕认为,考生对专业内涵的挖掘需超越名称的认知,比如“智慧农业”是“无人机+物联网+育种”等相关领域的综合,而非传统农学。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思政教育关键能力要求主要凸显在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导航能力,致力于培养立德树人的擎炬者、理论深耕的掘金人、经世致用的践行者、跨界融通的架桥者。”唐少莲认为,“对政治热忱与价值认同度高,思辨与表达能力突出,对人文社科兴趣广泛,有教育情怀与实践精神,较为适合报选相关专业。”

兴趣与专业并不直接对立,关键是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对专业有深入的认知。“真正的兴趣不在‘想象中的专业’,而在‘专业中发现自己’。”唐少莲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兴趣若仅停留于专业名称的浪漫想象,终将在抽象理论或现实落差中熄灭,兴趣的培养重在专业沃土中唤醒沉睡的“可能自我”,促使学生从追求“自我实现”到主动融入“时代命运”。

当学生的兴趣与家长意见或社会热门专业发生冲突时,卢福开建议,组织学生、家长共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家长顾虑,如就业前景、家庭资源等。如有考生喜欢小众的古生物专业,也有科研或博物馆的就业路径,相反热门专业的竞争压力明显较大,需要双方理性评估。他认为,“兴趣+前景”的结合不失为好选择,如对历史感兴趣但担心就业的学生,可选“文物与博物馆学+数字化技术”交叉方向,或通过辅修、考研调整方向。

   受访者供图“能力本位”提升

专业选择对就业影响多大?

部分考生的担忧是,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专业,入学后还能换专业吗?专业选择是不是决定了未来的就业方向?

唐少莲认为,基于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和相关研究数据,专业对口在就业市场中的重要性呈现结构性分化,而毕业生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现象已相当普遍。高技术门槛行业,如医学、法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算法等对专业匹配度要求极高,政策导向型岗位如公务员、央企党建、基础教育等因岗位特性明确,专业对口也能显著提升竞争力。对于通用型岗位,新兴跨界行业强调复合能力,对单一专业背景依赖度降低。总之,专业对口的权重因行业而异,但整体上“能力本位”正逐步替代“专业本位”。

“不认同‘专业决定一生’。”卢福开认为,专业是“基础工具”,职业发展靠“主动设计”。如法学专业提供法律思维,无论从事律师、法务还是考公,逻辑论证能力都是核心。鼓励学生用“专业+兴趣”构建竞争力,或通过跨专业学习拓展路径。

何彩燕认为,选报专业仍需谨慎。一般而言,名校转专业成功率高,可通过双学位弥补专业不足,如数学背景跨考金融、计算机研究生更受青睐,但部分高校会有成绩标准才可申请。

何彩燕提醒,2025年新增29个专业,包含国家战略类、科技前沿类、市场需求类及AI赋能类四大新兴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法学、历史学因扩招致就业率走低;传统工科在转型压力下,机械/化工需向智能化方向升级,否则薪资竞争力不足。

   受访者供图■延伸

高考志愿填报迎四大调整

6月25日,广东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公布,6月28日起,考生将开始填报高考志愿。

今年,高州市共有1.3万名考生参加高考,面对2025年广东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调整与报考关键点,高州市教育局提醒考生及家长务必吃透规则,科学填报。

高校专项计划“降风险”。高校专项计划首次实行单独设置3个平行志愿院校专业组的投档模式,告别往年顺序志愿模式。这一变化将大幅降低考生退档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积极把握这一升学机会。

边防子女预科班“限选择”。达到本科线的边防军人子女报考预科班时,今年仅限在规定的7所高校中选择1所(湖南大学除外)。特别提醒这部分考生需精准定位,谨慎选择唯一志愿。

院校专业“新面孔”涌现,选择面显著拓宽。今年有90余所本专科院校首次在广东投放招生计划,包括顶尖名校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湖大学等。同时,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三所高职成功升格为职业本科。专业设置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急需的新兴专业大量增加,考生可重点研究。

平行志愿主体“稳运行”,核心规则保持稳定。普通类本科/专科批次依然设置45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每组内可填6个专业并设1个专业服从调剂选项。“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的核心投档原则不变。提醒考生,一旦退档,本批次只能等待征集志愿,因此务必利用好专业调剂选项,降低退档风险。

高州市招生办同时指出,高校招生章程中隐藏着直接影响录取结果的关键信息,考生务必逐校查阅。

专业分配,除主流的“分数清”(按分数高低录取)外,警惕“专业清”(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和“专业级差”(首志愿未录后续志愿扣分录取)规则。踩线考生在“专业清”规则下填报热门专业需格外谨慎。

同时注意,单科成绩设置门槛。部分专业设单科线,如语言类常要求英语≥120分,金融数学类或要求数学≥115分,中外合作专业英语门槛(如≥115分)也较常见。此外,还要注意身体条件等具体要求。

高州市招生办表示,志愿填报是高考升学“最后一公里”,高州考生务必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深入研究目标院校招生章程,结合自身分数、兴趣、身体条件及家庭实际,充分利用平行志愿优势,审慎作出每一个选择,为升学之路奠定最坚实基础。

在此特别提醒,考生可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或目标高校本科招生网查阅最新招生章程,获取最权威信息。

   受访者供图■学长说

兴趣导航 务实调研 从容选择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除了师长们的专业指导,过来人的亲身经验同样宝贵。我们采访了两名优秀毕业生: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连读生梁同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某专业研究生钟同学,听他们分享当年的选择、大学的体验以及心路历程。

兴趣导航 多方求证

回顾填报时刻,两名学长都强调了信息搜集的重要性。

梁同学坦言当初并无特定偏好,在多方咨询后,结合对粤语文化和广府美食的兴趣锁定了广州的中山大学。在深入了解临床医学、微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后,最终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钟同学则选择了当时的大热门建筑学,高中时已有初步了解,高考后也特意咨询了该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但她也提醒,“社会发展迅速,四五年后行业形势可能会变化。”提示考生,热门专业也需长远眼光。

直面变化 勇敢选择

面对学习与现实的碰撞,两人的路径有所不同。

梁同学对临床医学比较满意,他提到身边也有同学选择转专业,但也强调“一开始选对更好”。

钟同学的轨迹则体现了调整的勇气。面对就业形势以及行业变化,她本科毕业后选择备考研究生,拓宽自我领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质疑来时路,也不惧未来。”她身边也有同学本科转专业或毕业转行,“只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不断学习成长,心宽无处不桃源。”

务实调研 综合权衡

基于切身体会,两名学长对考生提出关键建议。

一是看清学业与就业。钟同学强调这是首要任务。“一定要多方面了解就业方向、薪资水平,看自己是否适合工作内容、能否接受薪资。同时了解学业内容,比如建筑学要常作图,不喜欢画画可能很痛苦。”

二是破除“专业决定论”迷思。梁同学指出,像医学、法学等专业壁垒高的领域,专业确实较大程度决定就业方向。但更多专业培养的能力(如理工科的系统思维、人文社科的批判思维、设计类的感知力)可迁移到不同行业。钟同学也认同:“专业能在不同维度塑造职业素养,在很多工作中适用。”

三是善用“第一手信息”。梁同学强烈建议:“填报前一定要多渠道了解专业前景、学习强度,最佳方法是直接问在读的学长学姐,获取第一手真实体验,别仅依赖网络或他人片面想法。”

四是综合决策。钟同学总结:“综合考虑兴趣、能力优势和就业前景进行报考。”梁同学也呼吁考生认真对待,仔细搜集资料,多方咨询,权衡利弊。

志愿填报是人生重要一步,既关乎兴趣梦想,也需脚踏实地。聆听多方经验、建议,结合自身情况深入调研,方能作出更从容、更智慧的选择。

撰文:叶洁 邱茜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