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闯进了一批“车圈”玩家。
在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一款有20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已经能够“拿捏”5公斤的重物。作为一家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结合感知技术,实现机器人“手眼协同”,进而模拟人手实现更复杂的操作动作。
在速腾聚创看来,机器人将是一个10倍于汽车的市场场景,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一起投入机器人研发将是大势所趋。
车圈玩家入局
如果把机器人分成下半身(运动移动)和上半身(精准操作),汽车是一个聚焦下半身的轮式机器人,其功能可以泛化到不同的场景,比如在道上可以是物流送货车,在路边可以是具身智能机器狗,在庭院环境下可化身割草机器人、扫雪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等,进入家庭则可以护理机器人。
当下半身发展越来越成熟,能够实现超乎人的更强运动控制能力,而围绕机器人的上半身,还颇具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操作能力,强调的是“手眼协同”能力。这正是速腾聚创“拿手”的地方。
如今,速腾聚创定位为“机器人公司”,利用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为各类型移动机器人提供感知与导航移动解决方案。
汽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非常标准化的产业,沉淀出了非常多的产品,比如,过往的激光雷达非常笨重,但是在汽车智能化带动下,激光雷达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也变得非常小、芯片化了。
这与机器人产业硬件是共通的,如传感器、芯片等等硬件产业也被培养出来了,而软件又是同源的,在部署自动驾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数据闭环、算力、AI模型等能力,这套方法论特别适应于移动方向,不断外溢延展。
“与其说机器人产业有不少车圈出来的,不如说汽车是机器人商业化比较成熟、流程比较完善的场景,所以率先在汽车行业先落地。”速腾聚创市场部总监谢阗地说,两者底层同源,在不同的行业呈现出不同的应用。
他谈到,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一种底层技术,与互联网相似,电商、游戏、外卖、移动支付等等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不同应用,机器人技术也是一样的,本质上是让一个设备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并能够在物理世界中做出和环境互动完成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其他行业都发挥作用。
实用性在哪里
很多人是通过扭秧歌、跳斧头舞等方式认识了人形机器人,由此,不少人也在追问,人形机器人还可以做什么,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哪里?
在谢阗地看来,人形机器人也许并不需要“长”得像人,某种程度上,人形机器人是以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基本上不用特意改造基础设施,就能让机器人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也不用怎么改造工厂,机器人就能使用已有的工具。
“很多人也好奇,机器人一定要人的躯体吗?”谢阗地说,其实,用一个钢架子在两边装上两只机械手,甚至一节手臂,也能在流水线上完成人类的工作,但那样的机器人“很丑”,无法引起共鸣,大家甚至觉得它只是一个设备,而不会认为它是个机器人,“有用的地方不好看,比如机器人在工厂产线上打螺丝,处理非标工位,普通人很难理解,也很难视觉化呈现,就看不到它的价值。”
谢阗地认为,实际上,只要具备感知规划控制、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就是机器人。只是,尽可能外形像人,在整体结构上拥有人的器官,能做一些人的表演动作,这样的产品最容易和人引起共鸣。
“唱歌跳舞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个应用场景,它并不是全部。”谢阗地说,除了工业场景,接下来,机器人会走进一些高利润,有专业运营团队的商业场景。
当机器人要想进入家庭,就意味着这个产业已经高度自动化,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维护,普通人也能使用。
“如果普通人在学校学到的通识教育和知识,就能操控机器人,那机器人就能很快进入家庭。如果它坏了或者要升级一个功能,维护人员到处都能找到,甚至你自己网上看一个视频就学会了。”谢阗地说。
这需要多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包括人们对机器人的使用能力在提升,新功能开发和拓展的工具非常简便,人人都可以使用,“你现在可能会担心机器人在家里坏掉了,这就跟以前大家担心汽车抛锚在半路怎么办是同样的道理——你现在还担心汽车抛锚吗?”
迫切性在哪里
如果说,机器人未来的目标是要走进家庭、成为消费产品,那是否真的存在迫切性?
“前沿技术其实就不是被迫切性逼出来的。”谢阗地说,汽车出现时,大家对马车挺满意,并不是因为迫切需要才有汽车;互联网也不是因为迫切需要才出现,因为那时候电话很普及。技术在延展,不断与社会发展相匹配。机器人技术也好,互联网技术也罢,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是生产力无法满足生产关系的需求。
他坦言,机器人并不是由需求驱动的,而是技术驱动。尽管有不少观点认为,未来人口老龄化或人力成本在上升,会对养老产生压力,但不是因此才去研究机器人,而是研究机器人之后人们才发现,用在养老方面挺好的,机器人还可进入到各行各业,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智能驾驶为例:这项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也是典型的先进生产力带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而不是用户不想开车了,需要研发无人驾驶汽车。
谢阗地说,机器人技术一定是先用在工业场景,再逐步到商业、消费等场景。比如,上世纪60年代,司机都是高级工程师,只有他们能开车、还会修车。
“当这个车开着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工程师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同样,最先使用机器人的,也是一批工程师。”谢阗地说,当下机器人的目标用户,还主要是工程师,机器人的场景还也主要集中在工厂。因为工业领域的工程师非常密集,工厂有着非常庞大的工程师团队。他们不仅能够开发任务,还能维护机器人,所以他们会先用起来。
在他看来,正如互联网行业改变了传统产业,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被机器人重新做一遍;正如现在不能想象没有网的状态,今后20年人们也将无法想象没有机器人的状态。
产业转化挑战在哪
当下,机器人进家庭,还面临一定的技术挑战。一个小型的灵巧手,价格在10多万元,这意味着普及起来还很难,产业链也不够成熟,“可能有一些我们还未知的应用或者知识,还没创造出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做到足够便宜又好用的手,并且有一个好的‘脑子’,这个脑子不仅要管你的手怎么动,还要管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管控制、移动”。
一些人类看起来很容易的动作,机器人却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例如,人类跨过台阶,知道有几级台阶,怎么走不会摔倒,或者怎么走是最方便的;机器人在一个环境中多走几遍就能拥有新的知识?以目前的“大脑”来看,还是存在不足的。
再比如,人看到一个纸质水杯,就知道它是一个柔性物体,很容易变形,人会充分控制手的力量。而机器人更多是线性训练,只能做一个动作、一种任务。
在行业内,围绕技术和需求的问题,引发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议,产业转化也始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谢阗地认为,首先要把产品做出来,然后才能谈转化,形成工程化、产品化。其实,如果回到学术领域,其实人形机器人多年前就做出来了,但这几年又重新热起来,这是因为产业转化、落地速度在加快。
其中,不同的商业服务机构也在加速涌入。当机器人跳舞火了,随即催生了机器人租赁服务,在高校领域,围绕本体开发的算法开发、论文也多起来,生态也在逐步完善。
就在今年6月,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谢阗地对此表示,这可以吸引产业各个专业机构,加速聚拢来完成生态。例如,速腾聚创的优势在于感知能力较强,让机器人做到“手眼协同”;而宇树机器人、众擎机器人这类擅长做运动控制的公司,则可以让机器人做出很复杂的动作,此外,还有很多基础设施服务公司,如提供云服务、推广渠道等服务,行业协同一起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产业转化的过程并不是最难突破的,因为每个角色都有人在扮演,虽然每个角色都需要突破、都没有达到完美成熟状态,但每个角色都可以先协同起来,然后再单点突破。”谢阗地说。
“需求有没有和技术对接上,生态之间有没有协同起来,这时候建立桥梁连接各方就显得很重要,而产业联盟就是扮演桥梁的角色。”谢阗地说。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海报设计:吴颖岚 谭唯
调研团队:郜小平 葛政涵 杨晓雯 徐俊通 刘倬彤 向远辉 叶子青
统筹:程鹏 马华 杨晓雯
策划:陈韩晖 刘光金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