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清产业园广东玛丁尼乐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玛丁尼”)的车间里,机器轰鸣,经过板材切割、组装、上漆、调音等200多道工序,一把把做工精美的吉他在这里诞生,随后发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玛丁尼董事长汪宏齐深耕吉他行业逾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创业于广州,到2019年在清远建立总部基地,在他的带领下,企业逐渐树立自主品牌。立足广清产业园 ,汪宏齐有着远大的目标。他希望能在这里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构建本土“音乐名片”,联袂带动产业集群,为清远乃至广东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注入属于玛丁尼的动力。
选择广清园
“提起园区常竖起大拇指”
2019年,玛丁尼总部基地在广清产业园启动建设;2021年,该基地落成投产。20亩的建设用地上,办公中心、吉他成品组装车间、半成品组装车间、备料车间、CNC加工车间等拔地而起,构成了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吉他生产基地。
“来广清产业园后,我们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汪宏齐说,当年,在企业面临规模扩大需求,多地向企业“抛出绣球”时,广清产业园坐拥的诸多优势,让他眼前一亮。汪宏齐表示,玛丁尼选择清远,是基于对区位、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文化契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从地理区位来看,广清产业园具有毗邻广州的天然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清远与广州紧密相连,广清产业园能够便捷地融入大湾区经济圈,获取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区位优势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为玛丁尼打开了便利的国内外市场通道,企业生产的吉他可以快速通过周边交通枢纽发货,提升供应链效率。
营商环境则是玛丁尼扎根清远的关键动力。广清产业园管委会对企业入驻展现出高度重视与高效服务。从玛丁尼2019年总部基地启动建设到2021年落成投产,园区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使玛丁尼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
“说实话,干了这么多年,我从心里觉得,没有哪个地方比这更好的了。”汪宏齐直言,“园区内我们几家企业的老板经常聚在一起,提起广清园,常常竖起大拇指。”
“现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对有限,但对于企业来讲,能否蹚出自己的路子,还是看自己的生命力、真本事,广清园为企业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环境。”汪宏齐说,广清园管委会在企业格局引导、关系协调及办事效率上表现很好,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满满的诚意与尊重。这种优质的营商环境,让玛丁尼能够心无旁骛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拓展,无需为繁琐的行政事务和外部干扰担忧。
打造差异化产品
手工与数控比翼齐飞
吉他起源于西方,历经数千年变革,西方国家在吉他工艺和品牌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汪宏齐认为,中国的自主吉他品牌若想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做足品质和特色的文章。
在玛丁尼厂房,数控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让每一把吉他的生产都实现了精准把控。琴体的厚度、曲率,面板材料的均衡度,都达到近乎理想的状态;打磨、喷漆、拼接等工序的误差也被缩减到最小,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统一与稳定。
如果是定制的手工吉他,那就更讲究了。企业拥有12名世界级吉他制作大师,他们有着多年从事手工制作的经验,并经常与国际制琴大师进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手工作业的精细度与稳定性。
吉他制作的过程之一。陈立楷 摄
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玛丁尼还不断探索创新。2023年,玛丁尼发布了全新的HISPANIA系列吉他,该系列产品是玛丁尼团队研发多年的成果,作为一款跨界吉他,其将古典吉他的尼龙弦与电声拾音系统相结合,使演奏者可以在舞台上自由切换不同的音色和效果。
如今,玛丁尼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古典吉他生产商,产品远销全球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22年美国GFA国际吉他大赛艺术家组决赛上,波兰吉他演奏家Mateusz Kowalski怀抱玛丁尼Godoy J-Ⅲ动情演奏,从初赛到决赛,这把吉他陪伴他一路过关斩将。
GFA吉他大赛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吉他赛事之一,玛丁尼首次登上这一舞台便获得认可,充分彰显了其品牌实力。
打造自主品牌
以品牌优势度过市场危机
回顾玛丁尼的发展历程,自主研发与转型升级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在部队时,汪宏齐省吃俭用买下人生中第一把吉他,从此便与吉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退役后,他只身前往广州,在一家乐器玩具厂找到了工作。踏实肯干的他,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也逐渐积累起业内资源。
2004年,汪宏齐与德国人Wolfgang Jellinghaus、美国制琴家Kenny Hill在广州建立了玛丁尼中外合资公司,立志制作中高端古典吉他。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5年,他首次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推销自主品牌吉他,却遭遇了订单为零的尴尬局面,“客户不愿买中国制造本土品牌吉他”的现实给了他迎头一击。
为了维持企业生存,汪宏齐不得不接下代工订单。但高强度的代工生产逐渐磨灭了工人的创造性,汪宏齐意识到,这与他的初心背道而驰。经过深思熟虑,三年后他毅然决定逐步退出代工,专注于自主品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这一决定,导致公司迅速流失了许多客户和员工。
“走代工这条路,你不需要思考很多,只需要在众多的代工厂里把先进性做到前列、把规模做大,然后和国外紧密结合,很快就能做大做强。”汪宏齐说,“但那不是我想做的。”
“在行业要做到领先,必然要蜕几层皮。”然而,做自主品牌,是一个投入巨大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汪宏齐依然坚定地推动企业转型。依靠代工期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玛丁尼自主研发数控自动化专业设备,将传统劳动强度大、工序繁多的吉他制造智能化,把工人从重复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企业在营销体系、仓储物流等方面加强布局,提升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时间证明了汪宏齐的选择是正确的。当2015年前后市场波动,国内不少吉他贴牌企业因库存积压、现金流吃紧而陷入生存危机时,玛丁尼却凭借自主品牌的优势,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成功渡过了难关。
推广文化
构建城市音乐新名片
手执四块竹板,有节奏地连迭打击竹板,客家山歌五句板吉他弹唱《新客家妹子顶呱呱》惊艳全场。
2025年6月6日晚,2025清城·国际吉他艺术周的第二场音乐会——“南风草木香”跨界吉他音乐会在蟠龙剧院登场。黄家龙、黄家琪和牙合甫·麦麦特现场演奏了18首风格多样的歌曲,吸引了500多名观众前来欣赏。
像这样备受关注的音乐会,玛丁尼每年要举办上百场。
在汪宏齐看来,吉他工业是基础,而吉他文化则是灵魂。“如果仅仅是做工厂,产业聚集固然是好事,但企业的生命力、产业的生命力,才是核心。” 玛丁尼致力于为吉他产业注入文化内涵,以文化反哺产业,构建良性的行业生态。
在推广吉他音乐文化的道路上,玛丁尼已经坚定地走了十余年。赞助艺术节、举办吉他大赛、推行青年人才扶持计划…… 前些年,玛丁尼每年在全球各地举办超过100场专场音乐会,不遗余力地传播吉他音乐文化。
当前,2025玛丁尼吉他大赛总决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场玛丁尼与德国伊瑟隆艺术节共同主办的古典吉他大赛备受瞩目。该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为广大吉他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高端平台。
玛丁尼还积极投身吉他教育事业。2019年,玛丁尼吉他教室创立,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玛丁尼教学体系,与老师们携手为古典吉他事业的发展开拓新局面,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目前,玛丁尼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专业吉他教商培训机构500家。
同时,企业积极推动吉他文化进校园,与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吉他特色研学基地,让更多学校与社会组织能够走进玛丁尼,感受吉他制作艺术的魅力。
做吉他音乐文化推广,意味着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漫长的回报周期,甚至可能因精力分散而错失一些商业机会。汪宏齐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犹豫,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让他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也坚定了他继续前行的决心。
“现在呈现的结果,都是我期待的。”汪宏齐欣慰地说。
立足广清园
谱写玛丁尼的未来
“选择清远是选择了行业的制高点,也选择了玛丁尼的未来。” 对于玛丁尼的未来,汪宏齐有着清晰的规划。
在产业链配套建设上,玛丁尼计划以广清产业园为核心,全面整合上下游资源。汪宏齐表示,预计在未来3~5年内,将推动形成一个涵盖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的完整吉他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玛丁尼在全球吉他市场的话语权。
文化推广方面,玛丁尼将进一步升级“吉他艺术之都”的打造计划。除了继续办好玛丁尼古典吉他大赛、国际吉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外,企业还将加强与国际音乐机构、艺术院校的合作,引入更多国际顶尖的音乐资源。
玛丁尼国际吉他产业学院的建设,将成为企业下一步的重要部署。学院将以“培养高素质吉他产业人才,推动吉他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开设吉他制造、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该学院成立后,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共享师资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汪宏齐透露,今年秋季学期,该学院的师资班将正式招生。
从一把吉他的诞生,到一个产业的崛起,再到一种文化的传播,玛丁尼将在广清产业园这片热土上,用匠心与创新奏响全球吉他产业的新乐章。
南方+记者 陈立楷
图片来源:玛丁尼(除署名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