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横行,问题出在哪?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达

一名普通干部落马的消息,竟然惊动了一众媒体,因为取了一个“好标题”——

《邓超,主动投案!》

不知道让多少人“瞳孔地震”并迅速点进去,然后又怀着无奈的心情退出来。但就在这“一进一出”间,账号运营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又一条10万+!”

前有“梁朝伟”劝人自首,引发明星跨界执法的猜想;后有“范冰冰”获得科研大奖,低调治学的教授本人却被舆论质疑“蹭流量”;又有“张艺谋老师”去世,作者故意省去“的”字,着实有些“缺德”……

借用模糊标题,蹭炒名人热点,故弄玄虚、小题大做,已经成为许多账号骗取点击量的惯常操作。

(一)

与此前在网络上流行的“震惊体”“夸张体”和各种话说一半的标题不同,这类标题更像是一场“阳谋”:我知道你想看什么,你也知道我会写什么,若各自安好,唯博君一笑;若上纲上线,则顾左右而言他。

而更令读者窝火的一点是,文章本身并没有问题,与标题也算得上契合,有些甚至是带有一定严肃性质的话题,想批评两句吧,似乎又找不到确切的证据。若发布者本身有来头,压力和责任反而来到了读者这边——难道是我大惊小怪,好奇过度?

显然不是。当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此明确表示反感时,有必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靠着玩弄文字游戏,一些芝麻绿豆大小的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实际上消解了舆论“聚焦”的价值;

另一方面,有些话题并非没有价值,比如上述某地的反腐动态、某项科技成果或是某人的讣告,然而小范围、行业内的事情却被“标题党”娱乐化,放在更为冗杂的舆论场中观赏品评,对当事人缺乏尊重,对相关领域同样是一种僭越和亵渎。

还有一点更为隐蔽:在开放的互联网生态下,公众注意力其实是一种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源,若“标题党”肆意横行,透支的不仅是公信力,还有严谨创作者的积极性。

(二)

“标题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迭代十余年,为何仍是屡禁不绝?对自媒体的批评声音一浪接一浪,此类标题为何仍有市场?

有评论指出了真相:我们总是一边批评,一边加入。其中有自媒体的参与,也有官方账号的影子。

平心而论,当一众官方账号痛批“标题党”时,自己难道没有化身“标题党”吗?

为了避免用户“只看标题不点进去”,部分媒体选择在标题中只说一半,并配上大大的惊叹号,比如“刚刚,重磅发布!”“一地最新任命!”……

更应警惕的是盲目轻率地跟风转发——一旦有人使用了“标题党”的写法,短时间内便会有多家媒体账号来回转载、互相引用,甚至形成刷屏之势,成为热搜的直接推手。

上述做法的原因不难理解:别人发了我不发,送到嘴边的流量岂有不吃的道理?即便标题或是内容出现了“翻车”,也可以修改、删稿,还不用直接承担责任。

比如“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中,和此次“邓超主动投案”的报道中,多个官方账号在转发时也扮演了“标题党”的角色,尽管后续做了修改,但也影响到公信力。

(三)

原本只是想取个吸引人的标题,为什么就变成了“标题党”?

许多从业者或许都有这样的苦恼:在巨大的发稿量下,取标题总是希望精简再精简;面对流量考核的硬性要求和“没有热度但不得不发”的稿子,唯独在标题上能取点巧;陷入与同类账号和各路自媒体的竞争中,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打不过就加入”。

然而,有些官方账号尝到了标题引流的“甜头”,越来越依赖夸张失实标题带来的点击;有些则是被“标题党”带偏,尽管内容上并未落入蹭炒热点的俗套,却平添阅读障碍,招致不少批评。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流量和关注是一把无形的尺,驱使着自媒体不断尝试的同时,也在持续考验着官方账号的操守和底线。为了让新闻“俯拾即是”,就要把来自同行的“半成品”统统打包丢给读者吗?为了在热搜榜上多“露脸”,就要牺牲掉对内容质量最基本的判断力吗?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我们批评“标题党”时,令人失望的不只是标题。换句话说,这些“精心设计”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标题,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以至于养成了内容生产者的傲慢和惰性——似乎不管是怎样粗制滥造的内容,只要加上一个诱导性的标题,配上铺天盖地的运营,就可以“端”给读者品评。

“标题党”之所以招人烦,关键在于没有提供与标题具有同等价值的内容信息。若官方账号不能以身作则,则会进一步威胁内容的公信力——这是自媒体应追求的“标高”,也是主流媒体不可退让的底线。

编辑 朱丹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