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平市卫生健康局申报案例“创新实施本土化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夯实健康开平建设‘硬核心’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入围2025健康中国促进大会暨健康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6月26日,南方+记者从开平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近年来,江门开平市创新实施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加以柔性引才为重要补充,构建“本土培养+外部引智”双轮驱动机制,通过“财政资助+定向就业+长效管理”三位一体模式,解决基层医疗人才困境,以实际行动助力开平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开平市卫生健康局累计签约定向医学生194名,覆盖20余所院校;2023年首批9名、2024年31名毕业生全部履约入职;成功开展50余项新技术,推动县域内住院率达85.6%,基层诊疗量占比58.90%、增速9.65%,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均衡性与可及性。
精准招录与契约管理并行,破解“源头活水”难题
精准靶向招录。开平市聚焦开平籍或江门市高考生源,优先招录临床医学、儿科学等紧缺专业人才,签约时同步明确服务单位及岗位,以“政策透明+公平招录”机制,从源头实现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
订单定向生签约工作会议。受访者供图
强化契约精神。开平市建立“双向承诺”机制。政府方提供定向生本科阶段每年2万元生活补助,毕业后直接聘用至定向医疗卫生单位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免除定向生家庭后顾之忧;定向生方承诺服务基层满6年并签署违约追偿条款,保障政策严肃性和人才扎根稳定性。此模式显著提升了对本地生源的吸引力,形成了稳定的人才供给源头。
鼓励深造发展。开平市允许定向生在学期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继续履行服务约定,既满足人才个人发展需求,又为县域储备高层次医学人才。
全过程跟踪与赋能培养并重,提升“育才留才”效能
建立动态数据库。开平市卫生健康局构建定向生全周期跟踪管理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从签约、在校学习到毕业履约全程动态管理,精准掌握成长轨迹。同时,为后续的培养和管理提供依据,确保定向生能够在良好的管理环境中成长。
强化实践衔接。开平市利用寒暑假安排定向生返乡实习,让定向生提前熟悉开平市医疗卫生环境和工作流程,逐渐加深对家乡医疗服务行业的了解,增强本土认同感和岗位适应性,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服务贡献力量。
定向生在中心医院麻醉科工作。受访者供图
注重人文关怀与引导。开平市常态沟通解忧纾困,定期组织召开定向生座谈会,邀请市卫健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资深医生、优秀入职毕业生代表等共同参会。现场分享经验、解答职业规划疑惑、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定向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实际问题,营造“家”的温馨氛围,降低流失风险。
“造血自强”与“输血引智”并驱,强化“技术提升”支撑
“输血”补短板,定向生成“技术桥梁”。开平市紧扣医疗发展需求,构建精准化需求导向引才机制,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医”平台,通过专家坐诊带教、学科共建等方式,累计引进涵盖内外科、妇产科等多领域的100余人专家团队。依托“组团式帮扶”填补妇科微创手术等领域技术空白,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等50余项新技术。定向医学生能够在专家团队日常坐诊带教中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和增长临床经验,另外学科共建则为订单定向生打通参与高校科研项目的通道,助力其接触学科前沿,提升科研与学术能力。
定向生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和增长临床经验。受访者供图
“造血”强根基,定向生做“创新先锋”。开平市积极搭建双向培训机制,每年选送本地骨干医护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支持在职人员提升学历。该机制与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协同发展,定向医学生入职后,与进修归来的骨干医护人员组成“新老搭配”团队,骨干医护可以带来进修的新技术、好经验,定向生则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为团队注入新活力,共同推动医疗技术传承与创新。
改革薪酬制度,激发内生动力。开平市稳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制定以工作质量、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科学绩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编外人员待遇,逐步落实同工同酬,有效缩小薪酬差距。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配套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政策,充分调动医疗团队工作积极性,为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招不来”到“留得住”,从“用不上”到“干得好”,开平市通过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县级层面破解基层医疗人才困境的有效路径:只要构建起“培养—使用—激励”的完整闭环,让定向医生成为基层医疗的主人翁,就能激活基层医疗服务的一池春水。
南方+记者 申红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