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一场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的产学研对接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举行。英德高新区管委会携园区企业代表与高校专家深度对话,通过“高校科研成果-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为区域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英德高新区赴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产学研对接会。英德高新区供图
校企联动
双向赋能破解产业升级难题
作为省级高新区,英德高新区已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美妆为重点的“3+1”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由其运营管理的英德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企业技术升级需求迫切。”英德高新区管委会代表在发言中提到,部分企业亟待突破新型催化剂研发瓶颈以降本增效,另有企业寻求绿色生产工艺革新,还有企业探索产品深加工的高附加值路径,这些诉求正是产学研合作的攻坚方向。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郑存辉回应道,服务地方产业是高校使命,学院将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两个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学科为支撑,联动国家级领军人才团队与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助理钱勇教授介绍,学院近四年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55项,年均科研经费超1亿元,授权专利902件,成果转化经验丰富。
精准对接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贯通
在技术交流环节,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瞿金清教授展示了高生物基水性聚氨酯、水性工业涂料等产业化成果。学院专家团队与企业合作案例印证了“基础研究-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协同路径。针对企业提出的特种涂料开发、产品性能提升等具体问题,张心亚教授等专家现场“靶向解题”,从分子设计、工艺优化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一化工企业负责人提出“无纺布碳纤维处理”的需求,专家团队现场给出新型分散剂产品的替代方案;针对“机械漆防闪锈和耐水性能提升”难题,双方就功能分子设计方案展开深入探讨。
瞿金清教授介绍产业化成果。英德高新区供图
英德高新区管委会代表介绍,园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并在企业设立了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4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具备成果转化的产业基础。“我们期待高校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车间生产力’。管委会将搭建全周期服务平台,推动‘高校研发-企业应用-园区孵化’全链条深度融合。”
此次对接会不仅促成7项技术需求初步匹配,更确立了“定期互访+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这是一次‘双向奔赴’。”郑存辉表示,高校科研需扎根产业土壤,而企业创新离不开学术引领。以高校学科优势补企业技术短板,以园区产业基础增强科研转化效能,正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英德高新区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