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礼遇之后,梅州何以升维人才生态竞争力?

南方日报 南方+

6月中旬,梅州先后印发《梅州市实施“免费展销”工作方案(试行)》《梅州市“免费创业”空间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梅州市为来梅创业人员提供“免费住宿”管理暂行办法》《梅州市“免费生产”实施细则(试行)》,这一系列工作方案、细则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免费梅州”政策体系基本搭建完成。

今年将为入驻企业提供超40.94万平方米“免费生产”空间,覆盖全市所有园区;全市已梳理“免费办公”场地3万多平方米可供选择,企业达到条件可享受最长3年“免费办公”政策;全市可申请“免费展销”面积约9.3万平方米,其中本地展销场地资源26个,合计9.1万平方米,“反向飞地”展销资源10个,约2000平方米……

细看这系列工作方案、细则和办法,有真金白银,更有真情实意,释放出“梅州珍视每一个勇敢追梦的你”的温暖信号。换言之,“免费梅州”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诚意表达,更是对人才身份价值的深度认可与尊重。

千金易得,人才难求。“免费梅州”政策的实施,展现了梅州求贤若渴的清醒认知与突破困境的尝试。当一线城市与发达地区凭借优厚薪资与广阔平台激烈争夺人才之时,梅州直击人才初来乍到和初创高成本的痛点,亮出“免费梅州”这一独特名片,从住宿到创业场地再到生产和展销,给予人才重重礼遇与成本减免,大幅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

但也要看到,“免费”模式在人才争夺中并非独门秘笈。放眼全国,为了争夺人才,各大城市不惜重金,从高铁票报销到免费入住人才驿站,从景区免票到创业场地免租,类似举措层出不穷。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核心需求是事业成就与价值实现,免费策略虽能引来“初见之欢”,但真正决定人才去留的,是能否提供“久处不厌”的深层价值与发展前景。若人才在体验期结束后,发现当地缺乏施展才华的产业舞台、缺乏持续成长的学习空间、缺乏匹配其价值认同的事业前景,纵有短暂的免费礼遇,终究无法锚定人心。

那么礼遇之后,梅州应如何升维人才生态竞争力?

人才引进的完整闭环应是“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下”。“免费梅州”政策奉上的重重厚礼,为人才“引得进”提供了基础,“引得进”之后关键是要“用得好”与“留得下”。在打响“免费”第一枪后,梅州须全力写好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从单纯政策优惠向综合发展赋能的战略跃升,构建一个让人才扎根生长的生态。

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与高能级平台,让人才“用得好”,梅州需深挖自身独特资源禀赋。如依托深厚文化底蕴与秀美山水,在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康养休闲产业上寻求突破。利用生态优势,在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方向精耕细作。只有当人才清晰地看到,在梅州有与其专业能力高度契合、且处于上升期的产业赛道时,他们才会真正心动。

高能级平台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关键载体。梅州还要大力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分支机构等。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发动机,更是人才聚集、交流、碰撞的磁场。

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体现人才优先的温度与精度,让人才“留得下”,梅州要进一步营造超越物质的生活与发展软环境。人才引进来后,其子女能否享受优质教育、配偶就业渠道是否畅通、医疗健康保障是否可靠便捷、住房安居是否体面可及,这些构成了人才衡量生活品质的核心维度。梅州需在这些方面对标更高标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城市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梅州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束缚,让青年才俊拥有挑大梁的机会;要宽容探索中的挫折,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共识;要精心组织各类学术交流、专业社群、文化活动,满足人才的精神归属与社交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人才工作绝非政府“独角戏”。企业是用才的主体,其积极性直接影响“用得好”的成效。政府部门可进一步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激励企业主动投入人才引进与培养。同时,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让人才智慧能够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唯有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同格局,人才生态方能生机勃勃。

种好梧桐树,凤凰方长栖。人才竞争的下半场,胜负在于谁能打造真正尊重知识、成就梦想的热土。只有当人才在梅州不仅能享受“免费”的礼遇,更能找到挥洒才智的广阔天地、实现价值的璀璨舞台、安放心灵的温暖家园,“免费梅州”才能超越一时的政策红利,升华为梅州持久魅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唐林珍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