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龙山“五步走”,擘画“富村山居图”

南方+

近年来,佛冈县龙山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绿”为笔、以“产业”为墨,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景美、人和、业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龙山镇乡村容貌不断提升。罗沅琪 摄

龙山镇乡村容貌不断提升。罗沅琪 摄

2024年,龙山镇结合镇域特色,锚定“工业强镇”主目标,以制造业当家,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均位于全县第二。全镇农业总产值增速达10.7%,高于全县平均水平9.6%。

2025年,龙山镇把绿化美化与路域整治相结合,投入绿化资金共计331万元,种植各类苗木3万多株,打造了106国道龙山段、民龙线、上岳至下岳、白沙塘村委至良塘村等共20公里长的4条示范带。

实地共“谋”,制定“造绿”规划

坚持高位统筹、精心组织,建立“党委带动+支部联动+党员行动+网格互动”的“四动”工作法,推动镇村干部、农村党员志愿者、驻村工作队队员等多方力量进网入格遍访115个自然村,深入开展2025年乡村绿化摸底调查工作,累计走访入户107人次,组织召开乡村绿化座谈会10场次,收集乡村绿化“金点子”63个。

结合村容村貌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还绿,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图纸”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村落“四旁”“五边”闲置用地,重点盘活道路两旁空间,挖掘村中、山边、房前、屋后等零散地块,并通过整治垃圾黑点等多措并举腾挪可添绿补绿点位约250个,促进了乡村绿化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机融合,使村内环境焕然一新。

同时,注重在谋划“种什么”、明确“种多少”上听民意、聚民智,结合“党群连心访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收集意见、建议131条,高质量制定镇村两级乡村绿化工作方案。2025年全镇科学编制14个行政村绿化作战图,规划种植苗木32200多株,让乡村绿化有“图”可循、实时跟进。

凝心共“储”,壮大“充绿”资金

建立镇村企“三联动”机制,在财政投入一点、村集体经济分担一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辖区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开展乡村绿化募捐行动。解决绿化建设的资金问题,2024年,动员企业认捐认种约578万元,为绿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号召乡亲捐资、身体力行植树为乡村绿化贡献力量,各村乡亲共捐款约31万元。

压实镇各驻村班子责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绿化,与企业家、返乡人员代表等共叙桑梓情,共谋新发展,充分激发其对建设家乡的热情和责任感,2025年以来,全镇15个村(居)累计投入资金约331万元,其中社会捐赠资金约36万元,种植苗木3万多棵。

群力共“干”,充实“描绿”队伍

凝聚多方合力,组建起一支由企业、学校、机关、乡亲、模范代表组成的绿美生力军,助力绿美龙山建设,组织乡村绿化义务植树111场次,参加植树造林6777人次,种植垂榕、香樟等苗木约6万株,建成“同心林”“巾帼林”“青年林”等主题林28个。

全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各村(社区)组织党员群众对主要道路沿线、河道沿线、村民集居点等进行全面清洁,不断巩固和提升村容村貌,营造共建共享的植绿环境。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利用春节、清明、中秋等在外乡亲回乡探亲、祭祖之机开展乡亲座谈会、联谊会、项目观摩等活动40余场次,营造求“贤”若渴氛围,引导乡亲通过出资、出力、出地、出智等方式推动家乡基础建设,协同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建成鹤田村乡亲林、官路唇村乡亲生态小公园,让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美的环境。

多元共“治”,凝聚“护绿”合力

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绿美生态建设,通过“连心积分”“i志愿”平台等载体,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青年志愿者等参与植绿护绿。2024年以来发动群众认领认管“四小园”368个,确保已种植苗木的存活率,持续提升绿美质量。

强化绿化成果监督和引导,镇业务部门联合组成3个督导组,每月至少到村开展1次现场督导,切实保障绿美工作质效;健全农村三级党建网格管护“1+1+15”机制,推动每村组建1支“党员护绿队”、每周开展1次护绿行动,形成覆盖全镇15个村(社区)的居民自治网格管护体系,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构建多元共治机制,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护绿工作,为乡村的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宣传庭院绿化美化,组织“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动员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等积极参与。打造标杆典范,带动更多村民将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拾掇得更加整洁、打扮得更加美丽。截至目前,龙山镇共有55个“美丽庭院”。其中1户被评为广东省“美丽庭院”户,3户被评为清远市“美丽庭院”户。

资源共“享”,满足“爱绿”需求

整合村民的闲置地修建了荷花小筑等小公园。荷花小筑内建有荷花池、凉亭、休闲步道,栽种了宫粉紫荆、樟树、铁冬青、蓝花楹、三角梅等各色绿植,为群众提供舒缓身心的场所。

精心规划路旁绿化,共种植500余棵乔木、1000余株灌木,大红花、三角梅等花卉交织成流动的“花带”,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

积极探索“谁种谁管谁收益”管治机制,以白沙塘村为试点,立足资源禀赋,探索“村党组织+公司+村民”三方合作模式,整合土地200多亩发展澳洲坚果产业,该产业项目预计明年初见成效,预估能为村集体、村民增收近15万元,逐步实现环境增绿、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民致富相得益彰,把绿美“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

撰文:罗沅琪 贺欢 通讯员 曾少红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