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四焦聚”为基层普法注入新活力

南方+

编者按

2025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总结验收之年,珠海市普法办即日起在“南方+”“珠海司法行政”全媒体平台开设“珠海‘八五’普法新画卷”专题专栏,集中宣传展示各区各单位在“八五”普法期间深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以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

“八五”普法实施以来,斗门区通过“四聚焦”精准发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不断推动普法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为基层普法注入新活力。

聚焦主体责任

以“制度化”提升牵引力

充分发挥“车头”带动力,每年组织召开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明确主体责任,部署守法普法重点工作,确保普法工作方向明确。

切实发挥“清单”指引力,印发斗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让普法工作有章可循,保障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着力发挥“评议”鞭策力,组织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创新将“评议环节”前移,在实地考察阶段对各单位在普法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推动各单位立行立改,实现机关普法质效的全面提升。

“八五”普法期间,全区共有17家单位参与评议,进一步夯实国家机关普法主体责任,增强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

聚焦“百千万工程”

以“专业化”提升竞争力

法治护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夯实乡村法治人才基础,2022年以来,全区129个村(社区)共培育516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每村(社区)4名的全覆盖目标。

开展“村居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结对法治培训将“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与“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有机结合。近年来,“法律明白人”开展普法宣传超过3000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46件。

法治助推乡村振兴。以“法护乡村”为抓手,精心培育“法润湾口”“法耀三冲”两个“法护航”基层民主法治示范项目,新建湾口村、三冲村2个法治文化主题阵地,并开展项目活动提升村民法治素养与综合议事能力。

同时,深化“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以“相邻纠纷化解”典型案例为原型,制作《“法律明白人”巧解邻里纠纷案》情景微视频,通过生动演绎真实案例,增强普法工作的感染力与代入感。

印发《珠海市斗门区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三年普法行动暨服务“产业第一”普法行活动实施方案(2022-2024)》,全力做好服务产业发展的普法保障工作。开展“珠海市服务产业普法行暨企业员工培训‘百万行’系列活动”,通过“普法讲座+普法舞台剧、快板表演、普法微视频”等喜闻乐见形式提升普法质效,共开展涉企类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超过300场。

聚焦重点人群

以“精细化”提升影响力

在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紧盯“领头雁”,不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到区法院旁听庭审,推动领导干部坚持依法行政。每年组织全区约1800名公职人员参加学法考试,参考率和优秀率均达到98%以上。制定斗门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及法律法规清单和述法内容清单,明确和细化“一把手”职责,有力推动“一把手”履行法治建设职责提档升级。

突出青少年法治素养“护苗工程”,成立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和重点人群专项组,制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工作方案等。由机关单位领导干部担任重点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依托“开学第一课”、法治课堂等形式,大力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全区71所中小学校8万多名师生参与,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五年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超过1000场。

聚焦文化建设

以“品牌化”提升渗透力

持续擦亮原创特色普法“金字招牌”,不断从基层挖掘素材,制作系列微视频、微电影、快板等,融入斗门本地元素,讲述法治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输送法律知识,提升普法趣味性与感染力。

2021年以来,共推出2部普法微电影和31部原创普法微视频,多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获应急管理普法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一等奖,《三国版民法典》获广东省法治动漫微视频大赛金奖,《悔不当初》《当上官婉儿遇到杀猪盘》分获省级大赛三等奖与优秀奖,通过各大微信公众号、各村(社区)微信群和“强国大屏”传播,让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立足本土特色,走出一条法治融合的文化传承之路,将斗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普法宣传活动中。每年春节前夕开展“送法律赠春联 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近年来共组织开展30余场普法活动,参与群众接近1万人,送出春联约1.2万副。以“法治春联”为载体,让群众在感受传统年味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熏陶,实现法治宣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南方+记者 冉小平

编辑 文秋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