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依托佛冈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落地对接,华南农业大学杂草项目研究团队与清远佛冈县合作,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任务——华南稻作区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示范。
夏收之初,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稻作区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6月21日,该项目举行阶段性成果观摩会,展示华南农业大学与佛冈县携手以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产业融合为核心,推动粮食稳产、农业增效益的新成效。
“华南稻作区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项目”举行阶段性成果观摩会。罗沅琪 摄
校地共建23亩稻田核心示范区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水稻种植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单一移栽向直播抛秧、旱种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勇指出,种植方式的变化导致杂草危害规律显著改变,传统防控技术已难以适应新需求,亟须开展新种植方式配套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迳头镇楼下村是佛冈县的重要产粮区,与全县农业结构相似,此次试验能提高新技术的适用性、示范性。今年4月,华农杂草项目研究团队联合县属国企佛冈华辰文旅有限公司,在此设立23亩核心示范区,涵盖人工移栽、直播、旱种三种栽培方式,选用当地品种“珍贵”及旱稻“旱优78”,设计17种除草方案,筛选出多组适配不同草相和施药窗口期的绿色防控技术组合,为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参考。
位于楼下村的23亩核心示范区。罗沅琪 摄
陈勇进一步介绍,该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轻简化栽培与绿色防控,契合农业生产“减肥”“减药”行动号召。在减药方面,针对当前除草剂使用增加与政策导向矛盾的问题,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除草剂用量,配合农药减量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搭建起华南农业大学和本地企业的合作桥梁,本次活动吸引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超30余人,项目自落地累计服务专家20余次,累计服务硕博士50余次。标志着佛冈稻作区正式接入高校科研体系,实现田间数据与实验室研究的双向联动,为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三大技术创新破稻田绿色除草难题
短短三个月试验时间内,该项目通过三大创新实现了技术突破:
栽培模式全覆盖:针对水稻人工移栽、直播、旱种三大栽培方式,设计了17种除草方案,其中旱稻“旱优78”与杂草防控技术耦合方案实现除草防效在90%以上。
技术验证体系创新:构建“草相动态监测—施药窗口期判定—技术组合优选”的三阶验证模型,将技术适配准确性大大提高。
生态效益量化:建立了杂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移栽田和直播田实现了在高效防控杂草的同时,化学除草剂用量减少7%以上。
针对佛冈县水稻种植转型期面临的撂荒问题,示范区技术应用展现出双重价值:一方面通过降低“旱改水”成本、稳定直播稻产量,推动种植方式从高成本移栽向高效模式转型,从源头减少撂荒;另一方面依托迳头镇典型模式,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样板,为粤北乃至华南稻作区提供参考。
“传统习惯与新技术应用的脱节,需要农户身边的示范区来弥合。”陈勇指出,迳头镇示范区通过直观展示技术效果,让农户亲眼见证防效提升与成本下降,显著提高新技术接受度。这种“实践—科研—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既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又为技术迭代提供一线数据,助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完整链条。
撰文:罗沅琪 贺欢 通讯员 王帅彬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