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时代的基层服务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陆河县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支点,将治理精度融入烟火气息,让服务触角深抵民心深处。
今年以来,陆河县聚焦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建设,以“社气”聚人气、以“社品”暖民心,通过试点先行,推动党群服务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打造群众“想得起、进得来、用得好”的暖心家园。
服务中心“提效”:从“能办事”到“好办事”的温度升级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一场从“设施堆砌”到“服务生长”的深层变革。
陆河县深谙此道,以“内外兼修”为笔,在硬件与服务的双轨上同步发力,建立“一站式”办理、设岗定责等日常制度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四点半课堂”“长者食堂”等服务项目,打造暖心贴心、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
便利的办事环境与灵活的活动空间,是服务群众的基础支撑。为此,陆河在完善“一站式”窗口配置粤智助一体机等设备,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
同时,践行“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原则,增设休憩长椅、共享雨伞等便民设施,将低频空间改造为党群议事厅、儿童之家等“一室多用”功能室,14个试点共盘活阵地资源3000余㎡,最大限度提升服务群众空间。如护南村盘活闲置校舍资源,打造书画室、文体活动室、儿童之家等特色功能室。
硬件的升级搭好了服务的框架,而真正让党群服务中心焕发活力的,是精准且贴心的服务体系构建。陆河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一军一新”群体,梳理39项高频服务事项清单,组建由“两委”干部、网格员等构成的帮办代办队伍,提供购药送餐、帮困救助等“微服务”。
此外,创新“点单—派单—接单”模式,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就像水唇镇高丰村,在收集群众健康需求后,迅速联合镇卫生院开展“送医下乡”义诊,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水唇镇高丰村“送医下乡”。
邻里中心“破冰”:从“陌生人”到“一家人”的治理转变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邻里关系则是社会和谐的微观镜像。
在陆河,党群服务中心正成为邻里和谐的“粘合剂”,通过搭建集邻里调解、邻里交流、邻里互助、邻里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创新“周三夜访”深化“入户联心”活动机制,“党群连心、和睦亲邻”的氛围在基层进一步浓厚。
邻里之间的情感交融,需要具象的空间载体。陆河县通过盘活小区架空层、闲置用房等,为群众交流联络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党群温度从社区辐射到小区邻里。如河口社区通过统筹利用梧桐郡府小区的空间资源,打造出邻聚里驿站、幸福之家及运动共享空间等一系列设施场所,常态化举办包饺子、擂油茶的邻里活动。
有了交流的平台,更需要互助的机制,才能让邻里情谊落地生根。陆河县充分挖掘社区人才资源,组织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成立“邻里帮帮团”,以专业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护南村以“兵支书”牵头组建的“老兵帮帮团”,不仅成功调解40余件矛盾纠纷,更树立起“有事找老兵”的信任口碑。
同时,“积分超市”的设立,将环境整治、绿化管护等公共事务与居民利益挂钩,用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邻里互助与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
从情感联结到实际互助,最终落点在于共治共享。陆河县创新设置“板凳夜话”等议事模式,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享。如田心村以古树公园为载体,打造“树下调解室”,构建“小组初调——村委协调——古树终调”三级联调机制,形成“小事当天解、难事合力破”的闭环体系,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东坑社区组建“情暖社区”调解服务队,在一次邻里矛盾中,成功调解了外墙做工师傅与住户就楼顶晒稻谷被喷油漆事件,防止小矛盾酿成大问题。
新田镇田心村古树公园议事场景。
而在这一系列邻里和谐建设的背后,“周三夜访”深化“入户联心”活动则如同强劲的助推器。自去年12月以来,陆河创新开展“周三夜访”深化“入户联心”活动,全县1644名机关党员干部走访群众2.88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967条,解决问题695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8宗,推动村级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1.3%。
活动中心“出圈”:从“不愿来”到“喜欢来”的文化浸润
在基层治理的新征程中,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更是凝聚民心、传递温度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陆河县积极探索建立“1+4+N”活动体系,结合“一月一主题”党日活动计划,每月常态化发布活动预告清单,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发挥阵地优势和共建单位、驻辖区单位、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主体活动资源,用好“双报到双服务”“揭榜共建服务队”“契约共建服务队”等队伍力量,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常态化举办健康宣传、“四点半课堂”、周末“公益课堂”等便民活动。
当服务活动的频次与类型逐步丰富,空间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阵地”为“服务”赋能?陆河给出了破题思路。面对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的现实难题,陆河围绕“15分钟党群服务圈”,同步谋划建设“暖新驿站”,嵌入便民服务、多功能活动等各类功能区域,将“公共绿地”转化为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阵地”。
有了坚实的空间基础,服务活动的供给质量便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核心。陆河聚焦居民共性需求和高频需求,推出“文化润心”工程品牌活动,县级资源持续下沉,创新推出“草坪音乐会”“影润心田”草坪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润心”工程品牌活动,举办系列活动30余场,惠及居民超10万人次,形成“家门口的文化圈”。
值得一提的是,在空间盘活的实践中,不同村落社区探索出差异化路径:护南村以“阵地共建+校地合作”激活活力,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办“四点半课堂”、篮球比赛,年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对接广东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下乡”团队,计划开展电商直播助农、墙绘创作等活动,为乡村注入青春动能。此外,城南社区定期举办“微公益”集市,通过爱心义诊、免费理发等“微项目”,让党员群众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实现公益“双向奔赴”。
陆河县青年公园无人机表演。
陆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试点经验为依托,始终“把党员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党群服务中心质效的重要标准,持续推动服务能级提升、治理效能优化,确保“两社三中心”建设取得实效。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陆河组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