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杭州留下哪些印记?“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展杭州站为你解答

南方+

6月18日,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原创展览在杭州图书馆揭幕,以独特视角带领观众探寻林公的精神内核,并重温其与杭州的深厚渊源。

2025年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86周年。为深切缅怀民族英雄,弘扬其禁毒壮举与家国情怀,鸦片战争博物馆打造“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原创展览,并于6月“虎门销烟纪念月”在杭州、昆明、武汉、北京、赣州五城同步启幕。

展览走进杭州图书馆

杭州对于林则徐,绝非匆匆驿站。1820年至1822年,林则徐虽仅任杭嘉湖道约一年半,却以务实勤勉与仁厚之心,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走进展览,林则徐与杭州的深刻羁绊被揭开。

展览现场

在杭州,林则徐曾亲赴桃花港勘测,面对钱塘江海塘年久失修的危局,他还不但旧塘加高,更创新采用“桩石坦坡”结构,使新塘坚固耐用。这一治水经验,日后在水利建设中亦得到应用。

林则徐以清廉勤政广受爱戴,有“林青天”之名。他在杭州曾被委派监视科考,从点对读号军及各项执事人役,督视外簾各官亲印坐号,到接题及散题纸、粥饭,各项事务一丝不苟。面对“花会”赌局勾结差役之害,他铁腕出击,严惩恶吏,以“廓清吏治”震动江南。

林则徐深谙西湖承载的文化重量。他主持修复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之墓,补植梅树;又集资重修于谦祠、岳飞墓,所题楹联寄托着对历代忠魂的景仰与自身志节的共鸣。公务之余,他寄情西湖山水,留下不少隽永诗句。

从钱塘江畔历经风雨的海塘,到展厅中泛黄的手稿;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呐喊,到“海纳百川”的胸襟,展览让林则徐形象更加立体与丰满。

在展厅中,观众还通过丰富的史料与文物,系统了解林则徐的精神成长与不朽功业。

林则徐受儒家思想熏陶,早年求学鳌峰书院,师从陈寿祺、郑光策等实学大家,树立“经世匡时”之志。他秉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体恤民生疾苦,力行“养民裕国”。

林家的清廉家风、历代清官楷模的激励以及严格的自我修养,铸就了林则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廉洁品格。他坚持“廉吏不可为而可为”,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勉,一生恪守清廉。

林则徐是至情至孝的儿子,与夫人郑淑卿伉俪情深,对子女因材施教,重视品德教育。他尊师重道,感念张师诚、王鼎等知遇之恩;与邓廷桢、黄冕等志士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面对鸦片流毒,林则徐以雷霆手段厉行禁烟,于虎门当众销毁鸦片。他探访夷情,组织翻译西书报刊(《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师夷长技,学习西方造船铸炮技术。

南方+记者 马新杰

通讯员 鸦片战争博物馆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