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时评|干部沉下去 荔枝火起来

南方+

当千载荔枝红再度染遍高州山野,果农何叔指尖滑动的不只是“定制订单”,更是意想不到的“好运”——价格翻番,果未熟而钱先至。高州这场“我为果农办实事”行动,以108支“县级队”直插54个重点村的姿态,写下了一篇有泥土味、含金量足的注脚。

作风之“硬”,在于以“下沉一线”突破产业梗阻。

荔枝产业困于保鲜与销售。高州工商联党支部捐资建成的清垌村购销站,让荔枝预冷、分拣、打包环节从零散走向集约,效率跃升,果农挥别日晒雨淋的艰辛。更可贵的是,党员服务队将办公桌搬至田间地头——果商黄先生一句“临时加量”,村干部旋即响应,问题解决不过夜。基层治理效能正是在这种“地头即办”的作风中淬炼而生。

技术瓶颈同样被下沉的智慧所破解。8支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荔园,如邹建运等专家以枝条为教具,“疏果即保果”的箴言终让“犟种”果农心服口服。当干部躬身一线,科技扎进泥土,产业升级便有了坚实支点。

解法之“新”,在于以“云端赋能”激活千年甜蜜。

荔枝林下,驻村第一书记陈厦、史超化身主播,原创歌曲《系高州荔枝》的旋律中订单纷至沓来。高州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115名驻村第一书记与“十万电商大培训”合力将乡土人才锻造成“新农具”的操盘手。

销售渠道的革新不止于云端。供销社以“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覆盖全链条,市委统战部发动商会定制荔枝树近3万棵,市总工会巧用平台动员职工推动销售……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织就了一张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共振的立体营销网络,让山沟沟的鲜果48小时“鲜达”全国,实现了“只管种、不愁卖”的果农夙愿。

思虑之“远”,在于以“党建强链”筑牢共富根基。

当44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在机关党员助力下纷纷成立强村公司,当根子镇柏桥村等试点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公司化运营,“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论断在高州有了生动注脚。市检察院“送法上门”为果农筑牢权益屏障,团市委发动青年志愿者与企业家资源为荔枝品牌嘉年华注入活力——市直单位将自身专业优势转化为帮扶动能,使结对共建超越一时一事,在整合资源、盘活要素中构建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荔枝红了,农民笑了。

高州以市直机关党组织与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为契机,开展“我为果农办实事”行动,核心在于让行政力量带着资源与技术真正“沉下去”,让传统产业乘着创新与市场的东风真正“活起来”。

当“党旗红”与“荔枝红”交相辉映之时,一幅“干部脚沾泥土、科技扎进田间、特色产业联农富农”的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撰文:邱茜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