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与《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同步施行。这不仅标志着广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协同立法再结硕果,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法治力量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流域共治的新路径,让依法治水得以阔步前行。
《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新闻发布会在汕头召开。 受访者供图
练江,这条潮汕人民的母亲河,曾深陷污染泥潭,成为区域协同治理的痛点。经过8年整治攻坚,“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汕头、揭阳两市深刻认识到,唯有超越“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寻求根本性突破,才能真正实现练江的长治久清。
协同立法,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
随着汕潮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今年4月,汕潮揭三市共同签订《汕潮揭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明确建立健全练江流域治污长效机制与上下游区域协作机制,推动练江治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两部法规的出台,是落实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将改变以往分段治理的状况,助力汕潮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此次协同立法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创新“一条例一规定”新模式。这是基于两市立法权限与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深度协同方案——汕头以条例立规,彰显系统治理理念和绿色治水模式;揭阳以规定呼应,“小切口”“小快灵”立法解决突出问题。关键在于,两部法规在核心目标、关键机制上达成协同,求同存异推动两市立法成果落地见效。
共治共享,用实践智慧立起责任堤坝。
水同源、人同宗、民同俗。汕头、揭阳两市山水相连、生态相依、经济相融,双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紧密度再升级。围绕练江治理同题共答,此次协同立法,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污染联合防治、水功能区划和规划协同、水利工程调度协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宣传展示协同、人大监督协同九个方面作出了一致规定。
尤为可贵的是,此次立法不仅着眼于解决当下问题,将两市在练江流域治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固化为法规条款,更以开阔的视野为未来治理创新预留了广阔空间。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将依法助力练江保护实现从“分治”到“共治”的跃升,推动练江流域共治共享,让协同治理达到最佳效果。
久久为功,让长治久清成为最终所向。
机制的生命力有赖于刚性的执行力。必须清醒认识到,两部法规的颁布实施,只是依法治水征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长治久清”“阔步前行”的最终实现,将深刻依赖于后续的实施环节。协同立法的制度红利,唯有在严格执法、顺畅协同、广泛参与和创造性运用预留空间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充分释放。
练江流域协同立法的成功,同样是广泛凝聚民智、汲取民意、汇聚民力的生动实践。在整个立法过程中,汕头与揭阳两市人大部门主动敞开大门,通过多种渠道深度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今,法规更进一步鼓励全社会通过项目投资、公益捐赠、志愿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练江治理,提升全民环保意识,促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有法可依方能循法而治。两部法规已在6月18日同步施行,法规生效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这要求两地政府不仅要有立的勇气,更要有行的韧劲。正如多名受访专家和相关执法部门所强调的,良法唯有走向善治,才能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