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维政策协同发力,打造自贸港科技创新“强引擎”

粤琼合作
06-17 20:11
+订阅

近日,海南出台《海南省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锚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三高地”成形起势。

随着方案落地,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在人才支撑、教育适配、产业协同三大领域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政策矩阵,全力构建具有自贸港辨识度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6月17日,《海南省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专场发布会在海口召开。主办方供图

人才支撑

构建开放引才机制

在人才支撑方面,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副局长周汝伟介绍,海南出台的《人才荟萃之岛建设方案》与科技创新方案形成联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实行企业化用人等制度;鼓励校企协同创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

同时,开展专项引才行动,重点瞄准种业、海洋、航天等领域,以“小切口”方式开展专项引才行动,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制度,做好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定向引才等工作,加快吸引集聚重点产业所需的产业人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教育适配

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扮演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核心角色。海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超指出,海南正推动高等教育布局与产业需求深度衔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高等教育布局。近两年,海南省教育厅指导9所本科院校新增自贸港四大主导产业急需的专业44个,撤销就业率低、产业需求低的专业10个。

同时,为适应南繁、深海产业发展需要,海南积极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涉海、涉农一流院校18所落户崖州湾科技城,探索“以教促研助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崖州湾实践经验。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665人,设立10个院士创新平台,入驻“海南专项”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6489人。

目前,海南正按照“国家战略所需、海南产业所急”的原则,探索建设海南高等研究院,致力搭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选定起步阶段为“航天、生命健康”两个主攻方向,以破解产业技术难题的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企业出资为主、兼顾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产业协同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来支撑海南新型工业化建设?海南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与科技处处长鄯晋晓强调,以企业为枢纽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首先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创新优势。

其次,以《行动方案》及企业创新“单列赛道”等配套政策出台为契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重大需求提炼机制;抓好数智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等。

最后,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矩阵。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强政银企对接沟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南方+记者 黄倩

编辑 牛攀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