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六月的诗意叙事:将电白荔枝化作斑斓、写进诗行

南方+

六月的岭南,暑气蒸腾,却被一场热烈的红意化解。

《热水荔乡》。崔建荣 作

作为广东荔枝主产区,电白荔枝种植面积达36万多亩。荔红时节,漫山遍野的荔枝林宛如燃烧的云霞,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将夏日装点得愈发鲜活生动。

《荔香飘万里》。林锦娣 作

从古至今,荔枝早已超越了水果本身的定义。它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千年典故,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洒脱,是岁月长河中无数文人雅士寄托情思的载体。

人们走进荔枝林,将荔红化作斑斓。图中画作是黄晓红的国画《红荔》。

今年荔枝收获季,电白围绕构建“浪漫电白”城市品牌积极发力,大力拓展荔枝产业的文旅内涵和文化魅力。为此,电白近日组织一批书画家、作家以荔枝为题材创作书画、散文、诗歌,以图从诗词散文、水墨丹青等艺术作品的角度,让更多人领略到电白荔枝的文化韵味。

人们走进荔枝中,剥开荔枝薄如蝉翼的果皮,晶莹剔透的果肉迸出清甜的汁水,这瞬间的美味,不仅是自然馈赠的味觉盛宴,也成了艺术的源泉。此时,荔枝从枝头跃上画纸、落于笔尖,化作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行、画家画布上的斑斓。

《事事如意》。郑伟雄 作

在画家的笔下,荔枝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他们或工笔细描,将荔枝果皮上细密的凸起、果肉的莹润光泽一一勾勒,仿佛能透过画面触摸到那份鲜嫩;或写意泼墨,以大胆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展现荔枝林的磅礴气势与丰收的喜悦。画作中的荔枝,有时是静物写生中的主角,静静地诉说着岭南的风土人情;有时又融入山水之间,与翠绿的枝叶、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卷。这些画作,不仅是对荔枝外形的描绘,更是画家对岭南文化、对生活热爱的深情表达。

朱积献上了国画《最是倾城荔枝红》,他以工笔小写意展现荔枝质感与静态美,用小笔墨勾勒小鸟动态,淡墨芭蕉衬托丰收景象。

《最是倾城荔枝红》。朱积 作

崔素女以圆形构图,一幅笔墨简约的国画《红荔枝时节》,既有意境开阔之感,又尽显婉约之美。

《红荔枝时节》。崔素女 作

李青游的油画《荔枝红了》借助油画写实手法,光影与体积感强烈,细致刻画荔枝之美。

《荔枝红了》。李青游 作

作家们则以细腻的笔触,将与荔枝有关的记忆娓娓道来。

或许是儿时在荔枝树下嬉戏,爬上枝头采摘的欢乐时光,或许是离家多年后,对家乡那一口清甜的思念与牵挂,荔枝串联起亲情、友情,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在他们的文字里,荔枝林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是一段关于生活的独家记忆,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乡愁符号。

《火红六月》。蔡金水 作

浮山脚下,琅江河畔,蝉鸣穿透上河古荔园的千载光阴。崔耀奇将1780多年的进奉王古树的历史娓娓道来。他写到,古树默默伫立,遥望千年时光。里面蕴含多少人世悲欢,演绎多少民俗故事,书写多少动人篇章。这部人文史书,绵长悠久,值得人们去探究、追寻、抒写。

诗人的灵感也被荔枝点燃。他们用灵动的语言,描绘荔枝的艳丽色彩、独特风味,抒发内心的情感。有的诗歌赞美荔枝的甘甜,有的借荔枝感叹时光易逝,有的则通过荔枝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歌,或婉约,或豪放,却都饱含着对荔枝的深情,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荔枝的魅力与诗意。

《荔红枝头》。苏慧龙 作

《荔红枝头》。苏慧龙 作

唐海玲以《红荔甜美》为题写下诗句,回忆着在荔林枝丫间蹦跳的笑容。她说:“妃子笑甜,白糖罂也甜,挥毫泼墨勾勒点染之间,红荔就像孩童笑红的脸,一颗颗一束束应声落入宣纸。六月把所有的红,都押在家乡的韵脚上。”

当现实与灵感汇聚,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荔枝的文化海洋:能看到荔枝的千姿百态,更能读到与荔枝有关的动人故事,品味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哲思,感受到一场对岭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荔乡五月果芬芳》。吴荣汉 作

《荔乡五月果芬芳》。吴荣汉 作

南方+记者 邓建青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