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拂过清城区横荷街赤岗村高边村民小组,连片160余亩的玉米地绿意盎然,大型播种机在田间有序作业。
不久前,这里还因劳动力外流、分散经营效益低下而大面积撂荒休耕;如今,通过“一人一股”的集体土地整合,高边村民小组不仅让撂荒地重获生机,更创下横荷街首个由村集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项目“零的突破”。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30年”的政策下,这个曾经面临“有地无人种、小田难生金”困局的小村庄,正以“村集体主导+股民参与+乡村运营”的创新模式,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共富的新答卷。
高边村机械翻耕土地作业。 黄玉熹 摄
股权整合
“化零为整”唤醒撂荒地
“过去一家两三亩地,农机进不来、成本下不去,只能看着好好的地长满杂草!”提起耕地碎片化之痛,高边村村民刘叔一边摇头一边感叹。
为了破解“小田困局”,今年5月,高边村召开村(股)民代表会议,全票通过“一人一股”股权分配机制,将分散在83户村民手中的160余亩零碎地块统一整合至村集体名下,实现“小田并大田”。
这一变革离不开横荷街农村股份制改革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目前,横荷街道已完成222个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完成率99.1%,明确土地权益“确权到人”。
高边村借此东风,以户为单位量化股权,村民凭股权证成为“田股东”。“既保住了承包权,又享受分红,谁不愿意?”村民刘伯指着玉米田笑道。
整合后的耕地地块方正连片,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畅通无阻,为机械化作业扫清障碍。据了解,规模化耕作使亩均生产成本降低超15%,昔日的“鸡肋田”蝶变为“黄金地”。
村社携手
“专业智囊”助力农业升级
土地整合只是第一步,谁来经营?如何盈利?高边组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扛起经营大旗,创新引入职业经理人全程运营,形成“村集体决策+专业化执行”的运营体系。
“过去村集体只当‘包租公’,现在我们要做‘操盘手’!”高边村村小组长、高边组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刘燕强坚定地说道。
区别于传统流转模式,合作社全权负责土地规划、生产管理和收益分配,实现从“管理者”向“经营者”的升级。而技术短板则由农村职业经理人姚志江填补,作为扎根横荷3年的种植大户,他将带领团队提供从优选玉米品种、农资采购到对接销路全链条技术指导。“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灌溉定时定量,这都是小农户做不到的。”正在调试农机设备的姚志江介绍道。
机制创新
“双赢共享”拓宽振兴路
站在新垦的田埂上,刘燕强感慨:“我们不仅要让荒地重生,更要让村民共享红利!”依赖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分配机制,经营收益优先保障下一季生产投入,剩余部分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按股分红。
在风险防控方面,合作社采取多重保障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姚志江的专业优势,通过其掌握的渠道资源集中采购农资,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借鉴邻近车头村丝苗米项目的成功经验,引入从播种、灌溉到收割的全流程机械化服务,大幅增强了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杨莹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