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中山构建“双画像”防雷监管体系

南方+

6月17日,中山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为筑牢城市防雷安全防线,南方+记者从中山市气象局获悉,中山创新构建了“防雷重点单位风险画像+防雷隐患治理特征画像”的“双画像”监管体系,推动防雷安全管理向数字化、精准化迈进。

中山市气象局防雷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

据悉,该举措为全省首创,“双画像”监管体系依托“14+8”量化评价模型搭建,通过“一企一档”数字化平台,归集14项定性指标与8类定量数据,为全市300多家防雷重点单位精准绘制“风险画像”,并划分为A-D四个风险等级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对高风险单位,气象部门加密督导帮扶及提供技术指导;低风险单位则采用远程监测等柔性监管,实现监管资源精准投放。

在隐患治理层面,中山建立“特征画像”机制,明确7类红线指标,聚焦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区等重点场景,细化隐患判定标准,为精准识别隐患提供参照。针对重大隐患,制定个性化整改周期与管控措施,形成“排查-研判-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编制隐患排查治理细则、建立风险管控清单,确保隐患治理责任、措施、时限“三到位”。

据悉,该监管模式的实施源于构建科学雷电灾害防御体系的需求。目前,中山已出台配套细则,从制度层面为“画像”绘制、动态管理及隐患处置提供标准化依据,推动防雷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雷电灾害可能引发火灾、设备损毁甚至人员伤亡,尤其对化工园区、旅游景点、学校等重点场所威胁巨大。”中山市气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双画像”监管体系大幅提升风险防控精准度与行政监管效能,有效降低雷电灾害风险。未来,中山将深化监管机制与数字化融合,强化部门协同、增强公众防雷意识,全方位筑牢城市防雷安全屏障。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 潘登

编辑 王浩宇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