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把握材料的互文性提示

南方+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年。这一兼具中国性和世界性的时代语境,是我们解读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立意的重要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认为,从这一重大时代语境出发,命题人通过三则材料及第一则材料与阅读Ⅱ的两个文本之间的强互文性提示,意在引导广大考生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魂的熔铸”等重大命题进行构思,通过感悟书写国家与民族苦难历程的文学作品而触动饱蘸家国情怀的情感共鸣,激发广大考生自觉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觉醒和复兴伟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如何确定作文题目立意?他指出,广大考生即便没有完整地读过《鼓书艺人》、《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也能够通过第一则材料来源后面的括号内“见全国一卷阅读Ⅱ”这一关键提示,将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作通盘考虑。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

“考生们应结合自己对国家、民族时代的认识与情感,以及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个人与时代、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思考,拓展各具特色而又多元化的作文思路。”他说。

姚建彬认为,2025年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提供的三则材料及关联的两个文本,都属于纯文学作品,考生们要想写好,要想拿高分,并不容易。

“因为这需要广大考生具有出色的文学文本关联能力、试卷内部不同题型的互文关系建构能力、文学文本的审美感悟与解读能力、真情实感的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将语文知识的课堂学习与文学作品的课内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获取和语文素养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实现。”姚建彬说。

南方+记者 马瑞婕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