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我非常信赖广州医生!”5月23日,来自马来西亚的Chin女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查时,握着胃肠外科二区唐鸿生副主任医师的手激动地说。
今天(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唐鸿生副主任医师特别提醒:“肠道肿瘤完全是可防可治的。肿瘤从早期息肉发展到晚期转移,通常有5到8年的时间窗口,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是预防肠道肿瘤的关键手段。”
晚期胃癌跨海求医
这已是Chin女士第五次专程从马来西亚飞往广州接受治疗。
2024年,Chin女士持续遭受胃痛困扰,服用多种药物均无缓解,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竟是胃癌晚期!由于当地医疗技术有限,经朋友推荐,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胃肠外科二区团队为其进行详细检查后发现,Chin女士的胃癌已发生腹膜转移,虽然无梗阻、无腹水,但暂时无手术机会。针对这一病情,唐鸿生副主任医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为她制定了“化疗+免疫”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可产生持久免疫记忆等优势。”唐鸿生副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升生活质量。
经过四个疗程的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Chin女士的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5月23日,Chin女士的腹部探查结果,发现腹膜转移瘤比之前减少了很多,但还没有完全退缩,手术切除可能无法达到完全治愈,进一步结合该院特色的局部治疗手段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可能创造出手术切除甚至治愈的机会。
“痔疮”难愈竟是肠癌
“当时我们也没想到这么严重。”来自清远的张先生(化名)后悔不已。半年前,他发现肛门口常有异物感,反复便血且大便形状变细如“挤牙膏”。张先生以为是普通痔疮,便到药店购买使用痔疮膏治疗许久,然而便血却越来越严重。直到上医院接受详细检查时,才发现患的是低位直肠腺癌——肿瘤位置距离肛门口仅1厘米,保肛手术难度极大。
“直肠癌和痔疮的症状高度重叠,很多患者因此延误诊治。”唐鸿生副主任医师指出关键鉴别点:“痔疮出血多为便后滴血、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且不伴随排便习惯改变;而肠癌患者常出现黏液血便,同时伴有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交替、排便不尽感等异常。”
面对张先生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担忧,唐鸿生副主任医师决定为其进行基因检测,评估是否适合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案。“如果检测发现患者存在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特征,符合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就有机会采用免疫治疗联合精准手术,让以前无法保肛的患者保留住肛门功能,还可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唐鸿生副主任医师表示。
胃肠镜检查早诊早治
“肠道肿瘤进展较为缓慢,及时发现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唐鸿生副主任医师强调,定期胃肠镜检查是筑牢健康防线的关键:“许多肠道肿瘤的‘前身’——息肉,在内镜下就能直接摘除,防癌于未然。”
唐鸿生副主任医师建议,普通人群从50岁起,在常规体检基础上进一步接受胃肠镜检查,“提倡胃镜肠镜一起做”。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更应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至40岁,并缩短筛查间隔。如若发现肿瘤,应尽早到专科医院求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对付肠道肿瘤的‘武器’有很多,除了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还有靶向、免疫、热疗等,患者一定要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中也要主动规避肿瘤高危因素。”唐鸿生副主任医师提醒: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药根除治疗。此外还要控制体重,应保持高纤维饮食,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摄入,戒烟限酒并坚持规律运动,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通讯员:鲁旭 魏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