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高质量专业设置助推技能好就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首次整合全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对在招生的近300个专业、超2500个专业点进行梳理。
有好技能才有好就业。广东技工院校建起与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打造出覆盖全产业链的技能人才培育生态链,帮助技能人才更好链接优质岗位。
有好技能才有好就业。
根据产业发展前景设置专业
广东以制造业当家,技工院校如何助力?培养制造产业人才是关键。
据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技工院校从专业设置入手,构建起了“国家目录+省级特色”的双轨专业架构,开设专业覆盖15大专业门类,同时立足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与交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康养与智慧农业专业领域建设,促进世赛成果转化,将世赛标准延伸到专业建设,以六大专业领域引领技工教育发展,已形成以制造类专业为主体、服务类专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在区域分布上,广东技工院校专业设置采取梯度赋能方式进行布局,珠三角地区引领前沿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前沿专业群;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错位发展,粤东地区将潮菜、潮汕工艺、茶文化传承与轻工制造相结合,发展特色化专业体系;粤西聚焦农村电子商务、机电技术服务、“百千万工程”振兴副中心城市;粤北通过发展数据应用、石材工艺专业激活绿色经济。
培养制造产业人才是关键。
此外,广东技工院校注重“宽口径、广就业”,不仅新增多个就业需求大的专业,还更新升级专业内涵,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传统专业。
目前,全省新增芯片设计与制造、车联网技术应用与服务、智能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新专业;公共营养保健或康复保健替代了中药营养保健;优化淘汰了金属热处理、起重装卸机械操作与维修等11个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传统专业,精减了391个专业点等。
今年下半年秋季开学,多所技校也将持续“上新”专业。如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将新增开设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低空飞行运营与管理等四大专业;广州市技师学院则计划新增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5个紧贴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持续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从赛场到课堂实现人才技术传承
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历经14年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淬炼后,广东技工教育累计斩获35金、16银、14铜和26个优胜奖的战绩,完成了从“参赛办赛”到“标准输出”的跨越式蝶变,构建起“世赛引领、标准赋能、人才反哺”的转化闭环。
如何把世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实现从“几个冠军”到“一批骨干”的裂变式培养?从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中可见一斑。
把世赛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近年来,广东技工院校陆续开设与世赛项目相关的专业21个,开设率高达80.7%,形成世赛标准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耦合。从学校来看,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通过“冠军反哺”机制,让世赛金牌选手参与教学标准制定,并联合企业开发“精密制造工艺师”等高端岗位认证体系;深圳技师学院将云计算、CAD机械设计等赛项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出多名企业技术骨干。
在打造人才矩阵方面,广东技工院校招生量稳定增长,在校生总数超66万人,其中中级层次33.5万,高级及以上层次32.6万。制造类专业在校生约38.5万人(占58.2%),服务类专业在校生约27.6万人(占41.8%)。近三年招生人数稳定增长,中级和预备技师层级招生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26.4%,技工队伍已形成中级筑基、高级提质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并且重塑技能人才价值坐标。
随着广东技工教育专业设置与教学的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练兵场”也从实训室、集训场走向了实验室、前沿产线。据统计,当前广东有20多所技工院校800余名毕业生在科研单位或实验室从事科研辅助人员、机械操作等工作,有10所技工院校与各级实验室已签订或有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呈现出“技研结合”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华为、比亚迪、希音等龙头企业与广东共建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覆盖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从课堂到车间,技能学子直通产业最前沿。
南方+记者 关喜如意 杜玮淦
通讯员 粤仁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