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二十四类重点船舶”提供厘米级定位与导航服务,应急处置效率提升40%;灾害监测精准度提升50%,预警时效提前6-8小时;建立全球首个海上风电不停机巡检模式,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99.7%,年维护成本降低5000万元以上……
近日,随着阳江市人民政府、阳江联通携手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方共建的海洋通信导航遥感阳江联通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阳江正式开启“数字大航海时代”,该工作站成为这座南海之城以创新驱动海上风电技术跃迁的又一里程碑。
三方聚力 擘画海洋科技新图景
阳江海域辽阔,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国领先,但长期以来,深远海作业的通信盲区、灾害预警滞后、运维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此次合作中,三方聚焦“通导遥”技术融合,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解决方案。
——厘米级导航,护航“海上生命线”:为“二十四类重点船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应急处置效率提升40%,数据共享速度达毫秒级,极大保障了海上作业安全。
——灾害预警“抢跑时间”:通过遥感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灾害预警时效提前6—8小时,监测精准度提升50%,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镇、村的五级联动智慧应急体系。
——全球首创“风电不停机巡检”:利用无人机与智能算法,建立海上风电无人巡检模式,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9.7%,年维护成本直降5000万元以上。
工作站将在刘经南院士的带领下,聚焦深远海“通导遥智能PNT时空基准网络服务”,探索“PNT+5G-Advanced”技术融合,构建“2网+6平台”创新体系,为阳江海洋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2网”包括一张覆盖空天海地的智能PNT时空基准网络和一张海洋遥感遥测网;“6平台”涵盖海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服务共享平台、深远海风电智慧网络保障平台、海洋灾害防治应急平台、海洋牧场智能管理平台、数字孪生水网平台以及智慧城市实景三维平台。
刘经南院士指出:“阳江不仅是海上风电的产业高地,更是突破海洋科技‘卡脖子’难题的战略要地。”他表示,通过高精度定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根据规划,阳江将在三年内实现海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超90%、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达80%,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这一目标背后,是阳江从“海上风电跟跑者”到“全球标准制定者”的雄心。过去8年,阳江已在柔性输电、漂浮式风机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而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其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单一产业迈向多元生态。
政研学用协同 打造创新生态强磁场
阳江的“科技突围”,不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得益于“政府搭台、企业发力、科研攻坚、应用落地”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政研学用”深度融合的生态,正成为阳江吸引人才、激活产业、领跑赛道的关键密码。
院士工作站是这一模式的核心载体。刘经南院士团队汇聚通信、遥感、海洋工程等多领域专家,聚焦“通导遥智能PNT时空基准网络服务”,推动“空天海地”技术融合。与此同时,阳江联通联合15家重点企业签署11项战略协议,涵盖绿能算力产业园、通航安全等领域,形成“院士领衔—军团攻坚—研发生态—低空协同”的创新链。
技术创新,人才为本。阳江深谙“产业沃土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推出“百分百重视、百分百关怀、百分百支持”的人才政策: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漠阳优才卡”23项专属服务、子女教育全周期保障……这些举措让“候鸟人才”变身“常驻专家”。此外,阳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攻关海洋前沿技术,并鼓励企业联合科研团队申报国家级项目,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
广东联通党委书记、总经理周立松表示,广东联通将依托“两院四公司”创新能力体系,发挥在工业、低空、海洋等创新领域的优势,以及智慧海洋军团先锋引领作用,以数字底座筑基、产业升级强链、创新生态聚能等三大工程具体落实好战略合作协议,以“粤水安”激活数据效能,推动技术成果高效落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支点,阳江正以“通导遥”技术为纽带,推动海上风电、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刘经南院士评价:“阳江的实践将为全国海洋科技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未来,这座“海丝名城”将以智慧海洋运管服体系为引擎,驱动蓝色经济腾飞,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阳江智慧”。
撰文:赵强 黄积广
图片:阳江联通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