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召开了一场以 “新大众文艺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 为主题的研讨会,探讨新大众文艺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构建适应其特点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
文|黄栩诗
新大众文艺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由数字科技浪潮催生的一场贯通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打破大众与精英界限的全民性文艺狂欢。它的本质依然是人民的文艺,但媒介的深度介入使它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比传统文艺更为复杂,评价维度也从单一的作者、文本、受众分析转向技术、文化、作者、文本、受众、产业等元素加成的复合型评判体系,对文艺评论的话语、形式、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众声喧哗”的批评生态
当下,多种形式的艺术评论已成为公共文化领域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传统批评话语无法有效解释这些新的艺术景观,造成“理论落后与实践”的尴尬,也引发批评话语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现象与景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仝妍指出,一方面是批评类型的分化:如有学者把当代艺术批评分为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批评、追求商业价值的商业批评、维护学术价值的学院批评三种形式;一方面是主体的分化:一类是专家群体及其代表的精英话语,另一类是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以“点赞量”“转发率”等为代表的草根话语。
“众声喧哗”的背后是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大众对文艺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表达”。豆瓣影评、微博跟帖、二创视频……电影《哪吒2》、游戏《黑神话·悟空》等的火爆都离不开主要传播链路上的口口相传。大众评论与群众的情感吻合度更高,甚至影响着网络文艺的审美趣味和传播路径。然而大众评论也正因为重情感、强形式而理性不足。弹幕作为视频时代的文艺评论新形式,因其迅速、简短、互动的特性,尤其适配用户的碎片化观看和即时社交需求。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赵东认为,弹幕内容虽不乏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的短评快评,但更多的是过度同质化、恶意刷屏或纯粹的情绪发泄,需要平台机制进行约束。另一个需要警惕的是断章取义、误导公众认知,故意带偏舆论节奏,甚至干扰社会秩序的网络暴力。广东省艺研所一级编剧陈建忠以杨丽萍的舞剧《孔雀》为例,指网友的跟帖评论仅凭几张截图就发表攻击性语言,对作品和创作者本身构成了伤害。
亟须捍卫的专业批评地位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面对“众生喧哗”的局面,多位学者表示,专业批评理应展现其激浊扬清、培土灌溉的作用。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田东江指出,这种专业化的批评范式既区别于感性化的个人鉴赏,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市场评价,其本质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批评标准,引导大众文艺创作向更高审美层次发展。
新大众文艺是技术革命与文化民主的结合,既延续了传统大众文艺的通俗性,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生产与传播的范式革新。当中蕴含着评价标准“变与不变”的问题。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谈及素人写作时强调,传统的艺术标准不能因为素人而降低,文学的审美性始终是最重要的。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认为,新大众文艺作为社会进步的表现,为更多人提供了参与和表达的民主机会,使得社会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被“看见”,尤其是女性文学,在素人写作里表现非常亮眼。但新媒体的广泛性、参与性、泡沫性等特点,也需要大家保持警惕。
但现实是,当公众积极投身到各种传播平台勇敢表达、勇于展示,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时,专业评论因为过于学术或渠道不畅,经常抵达不到受众层面,甚至放弃尝试。陈建忠指出,作为专业评论群体,如果对大众传播平台漠然处之,或保持警觉与距离,不敢公开露面,不愿发表意见和观点,甚至害怕从批评网暴变成被“网暴”的一份子,将让我们不断地失去大众阵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陈桥生强调,媒体在新大众文艺的讨论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具体生动的案例,寻找更多生动活泼的实践,从中看到新大众文艺与精英文艺的关系。
重构的批评路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的文艺有与之对应的文艺批评形式。构建新大众文艺评价体系,需在评价主体、指标和方式上与新文艺特征相适配。中国评协香港会员分会会长何威认为,新平台的出现是不可逆的趋势,面对信息多元性,文艺评论需要适应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变化。文艺评论家也需要改变自身角色,省评协副主席梁少锋形容为“从裁判员到导游、从理论家到翻译官、从旁观者到体验官”的蝶变。
人民性、技术性、文化性、互动性是被提及最多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体系的拓展,为不同形态的文艺创新提供了价值锚点。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继刚强调,构建新评价体系需要在三个维度上展开思想创新:一是重估理论坐标,从精英范式走向共生结构;二是革新实践逻辑,从文本中心走向生态思维;三是激活文化基因,从地域经验走向全球视野。他提出,评价体系应嵌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人民性” 内核,坚守文化效益优先原则,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评价体系应涵盖技术伦理、受众参与、文化多样性等多个维度,并将文化输出力、产业生态协同创新等纳入考量。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程兴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的核心,同时要关注新的话语体系如何能更接地气、形成引领,做到既助力大众参与,又坚守人文价值;既解构传统权威,又重建新权威;既尊重大众审美,又注重思想引领;既重视技术赋能,又注重内容统一;既重视传统话语转移,又注重新批评话语体系的正确引导。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从戏曲批评引申,认为在评价新大众文艺作品时,需要关注参与式文化如何改变文艺创作与传播的生态,以及大众在其中的角色和文化意义转变,需要考量技术在作品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作用,需要研究跨媒介传播中,作品如何适应不同媒介的特点实现文化圈层的拓展,需要聚焦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这种传承与创新对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意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通过探讨新时代书法的品评转向,认为当前的书法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广泛,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快捷,审美更加倾向于大众生活,因此品评也要更注重书法作品是否传递了个性和情感,更关注多元主体的参与,还要结合当下技术和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