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东莞市步步高小学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为主题,举办系列科普实践活动。作为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东莞市林学会协办的“小学生生物多样性科普进校园”专项资助项目核心环节,本次活动通过“三棵树”特色乡土植物培育创新实践,构建起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化教育场景。
活动中,东莞市初中生物学科带头人罗彩珍以《湿地精灵——揭露会飞的自然小卫士》开启科普周序幕。通过4K高清影像还原湿地生态,配合鸟类标本近距离观察,系统阐释候鸟迁徙规律与生态链价值,特别强调“观察不打扰”的野外科研伦理。广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军带来《大自然的调色盘——花青素与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旅》,运用分子模型教具解析植物色素合成机制,将PH试纸实验转化为色彩认知游戏,使抽象的植物生理学知识具象化呈现。
5月14日,四年级师生在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开展专题研学。活动突破传统文化体验框架,创新设置生态科研环节:通过沉香树年轮切片观察,解析莞香树在酸性红壤与滨海沙土中的适应性进化;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沉香结香过程,揭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防御功能。在香道文化体验区,学生们亲手制作香牌时,同步记录檀香、沉香等6种木材的燃烧热值数据,建立“传统工艺-资源利用-生态承载”的认知链条。
此次主题宣传日打造多维互动场景:校园生态监测站实时传输PM2.5、温湿度等环境数据,生物显微镜工作站开放水蚤、硅藻等本地物种玻片标本,VR设备模拟红树林生态系统。活动特别设置“生物多样性承诺墙”,收集学生撰写的《家庭生态公约》327份,倡议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阳台植绿等具体行动。据现场监测,参与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认知率提升至92%。
步步高小学负责人表示,学校已将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十四五”校本课程规划,未来将构建“课堂-实验室-自然基地”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本学期拟开发《莞邑植物图鉴》校本教材,建设屋顶生态观测站,并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开发环境监测传感器。通过数学建模分析物种数量关系、物理设计生态监测装置、化学检测水体指标等跨学科项目,培育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生态保护新生代力量。
南方+记者 唐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