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再次迎来历史性的一刻。
5月23日,中国文明网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山成功蝉联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小榄镇、桂南村、圣狮村等14个镇村、单位、学校、家庭,同样入选这份国家级文明荣誉名单。
中山成功蝉联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标志着城市治理的至高智慧。
2005年10月26日,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20年来,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中山的经济建设不断进步,城乡风貌不断提升,文明城市有了新内涵。
2005年10月26日,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
沿着江河脉络深入镇村街巷,“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掀起的文明新风,正在深刻改变城乡面貌:祠堂里、榕树下的乡情民俗犹在,“四小园”、美丽庭院串珠成链,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在这里相融相生。
文明,非一日之功,却历久弥新。当“文化村长”唱起悠悠咸水歌,破旧农房蝶变为时尚的网红咖啡厅,古老的百年非遗焕发全新生命力……
文明,以一种现代化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活,成为中山城乡融合的善治密码。
艺术家有了新身份
“文化村长”走进全市村居
小满刚过,暑气日盛。
润泽的雨露,从五桂山脉曼延到西江边,滋养大地万物。
“二五八日鸡笼墟,百几年前到今天,人山人海真欢喜,有人买虾有人卖鲮鱼……”
中山市小榄镇东升社区的市民舞台上,社区的民歌“发烧友”正沉浸演绎情景表演《鸡笼墟》,展开了一幅小榄独有的岭南民俗画卷。
作为中山咸水歌市级非遗传承人,周炎敏将对家乡的文化情怀,倾注在“文化村长”的工作中。“我整理了鸡笼墟上的商品名录,买卖情景,记录了原生态的叫卖声,创作了咸水歌情景表演《鸡笼墟》。”周炎敏说,过去一年多,她组织民歌手一同用文化作品,在舞台呈现真实的买卖场景,还推动鸡笼墟市民间商贸习俗入选市非遗名录。
东升社区“文化村长”周炎敏组织创排咸水歌情景表演《鸡笼墟》。
“文化村长”,激活了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小榄镇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实践形式,在全省创新推出“文化村长”,让一批艺术名家、非遗传承人、文旅运营CEO,扎进乡村土壤里,激活了乡土文化根脉。
2024年10月,中山全面推广小榄镇“文化村长”经验,在全市开展“文化村长”进村居行动,以“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市聘任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深入开展文化育村、文化兴村行动。
“文化村长”的实践,不再止于小榄。
“我们希望让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用自身专长服务乡村民众,提升乡村幸福感、村民归属感,让乡村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盈。”中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志红表示,希望把文艺工作者助力乡村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打造成中山市的一张名片、一个样板。
不仅如此,中山还不断深化文明实践,激发城乡精神文明新活力,强化优质资源供需精准对接,擦亮“美丽中山我的家”“艺起乡村行 助力百千万”“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文明直通车”等活动品牌;推动全市各镇村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超4000场。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累积的过程,又是精神文化丰富的过程。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补齐的不仅是经济差距,还有公共服务短板,不仅要发展乡村经济,更要建设文明乡风。这,也是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中山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应有之义。
老房子有了新风貌
闲置空间融入最美乡愁
变化的,不只有乡风文明,还有城乡面貌。
艳丽的三角梅缠绕上青灰色的檐角,斑驳光影散落在雪白的新房外墙上,屋前的院子里,村民们精心种下了茶花、番茄、石榴、龙眼等植物蔬果。坐落于五桂山南麓,依山傍水的桂南村,有着独特的秀美风光,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也是“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典型村。
桂南村是“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典型村。
但高人气之下,桂南村也潜藏着制约发展的短板。那就是“脏乱差”的农房风貌。走在桂南村的巷道上,桂南村党总支副书记古卫南回忆:“以前,房前屋后都堆满了杂物砖头,不少村屋外墙渗水发黑……”2024年10月,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因地制宜,全力推动农房改造工作。
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理解:“房子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改?”
“村民们对改造持怀疑态度。一是不清楚改造效果如何,二是担心资金问题。”古卫南回忆道。为此,桂南村创新了“全民共建”的出资模式,推出“我爱我家·和美共悦”项目,通过捐款、购买农产品、研学课程体验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发动企业、村民、新农人和社会公众参与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募集资金超2000万元,逐步实现“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村民”联合出资模式。
如今,桂南村马溪村和平街11号,一栋百年老宅改造后,已成为附近有名的文艺咖啡馆。桂南村青年李智峰通过自改,翻修了这座曾经废弃的老宅,不仅引入了新业态,也成为新老村民的交流地,是桂南村民参与农房改造的典型案例之一。
桂南村青年李智峰通过自改,将百年老宅改造为附近有名的文艺咖啡馆。
距离桂南村约30公里,沿圣狮村蜿蜒而过的狮滘河,泛起点点涟漪。推开圣狮村史馆厚重的门扉,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圣狮村党委委员阮嘉诚走入馆中,一一介绍,旧簸箕、老式自行车、风柜、老式理发椅、旧渔船……村史馆里超过200件展品,都是村民从家里带来的。
圣狮村史馆。
阮嘉诚回忆,2021年前后,圣狮村委会选中了旧仓库为载体,邀请村中大学生撰文拍摄,还邀请广大村民共同参与村史馆的设计中来。在全村人的努力下,圣狮村史馆逐渐成型。眼下,这间村史馆已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研学基地,也是圣狮幼童学村史、诵家风的课堂。
漫步圣狮村,闲置空间的活化案例比比皆是:彭华利故居被打造为医学文化展览馆,来访游客络绎不绝;老旧的国家粮仓蝶变为圣狮创意园,引进了轻餐饮等新兴业态;百年侨捐团益公会摇身一变,成了圣狮艺术空间;建于民国时期的阮家旧宅被作为侨胞之家,成为侨乡圣狮的“文化招牌”。
最好的文明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最美的城乡融合,是让乡愁融入未来。通过文化注入、空间重塑、功能再造,中山乡村用活闲置的老农房、旧场馆,使其成为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绘出一页页承载乡愁历史的流动画卷。
文明实践有了新载体
榕树头下建起“香山书房”
20年来,中山文明实践的方式,不断迭代升级。
如果要问,中山城乡大地上,有哪些独特的文明风景?
坐落在榕树下、田野边的香山书房,或许是答案。
傍晚6时许,天空被夕阳渲染成一片橘黄。三年级学生陈琳才抱着书包,徐徐走出小榄镇太平南路137号,小跑着回家吃饭。这是她放学后几乎每天必来的地方——五棵榕香山书房。
太平村河涌环绕,古树葱郁,全村共有33棵百年古榕树,最老的榕树接近400岁。因被五棵树冠如盖的古榕树环抱,坐落于此的香山书房得名“五棵榕”,是孩子们“家门口”的自习室,父母们的临时“托儿所”、老人的纳凉休憩地。
遍布乡野的香山书房,折射着中山文明之治的进阶。
中山香山书房一角。
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已有104间香山书房,实现所有镇街全覆盖。这标志着乡村文明实践的载体,从传统的党群服务中心,拓展到了村头巷尾、树下田边的香山书房。
“每逢放学,就能看见一群孩子来写作业、看书。老人家在附近的长者饭堂吃饭后,也会到书房纳凉。”板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彩燕说。
此外,中山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效能,统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流价值践行、优质文化供给、服务惠民暖心、阵地提质增效、品牌效应提升六大行动,培育文明实践精品项目,通过高标准建设、运营岭南书院·中山市香山书院,整合金钟湖公园片区的文化、科普、生态等资源,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加强文明实践优质资源供给。
站在“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上,中山延续20年的“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意义深远。当非遗文化渗入街头小巷,当古旧建筑邂逅现代设计,中山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支点,撬动城乡文明深度融合:
这座七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湾区之城,用文化基因重塑空间肌理,以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在城乡文明共荣共生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图片来源于南方+资料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