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网评·文明三论①:从“提名”到“文明”的坚韧奋进

南方+

编者按:

从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资格以来,清远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精雕细琢每一处街巷、每一项服务、每一份文明意识,点滴变化汇聚成文明长河。

5月23日,清远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历经多年磨砺,终得文明桂冠,这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迈向更高文明新征程的起点。逢此良时,南方+清远频道推出《北江网评·文明三论》,试述清远城市蝶变的文明奋进之路,敬请垂注。


十年光阴,见证一座城市的坚持与成长。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来,清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文明城市创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提名城市”到“创建成功”的华丽蝶变。这期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治理能力不断跃升。

硬件升级,夯实城市“硬实力”根基。基础设施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筋骨”。2021年以来,清远改造老旧小区单体楼650栋,整治背街小巷735条,打造“口袋公园”67个。每年实施10件民生实事,近四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4.65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34所,新增学位8.74万个,年均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5%。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城市功能品质的显著提升。北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崛起,旅游客运码头的建成,一江两岸夜景的璀璨,不仅扮靓了城市颜值,更激活了“夜经济”新动能,让清远从“山水城市”向“魅力都市”大步迈进。

久久为功,淬炼城市治理“绣花”功夫。文明城市创建非一日之功,需下足“绣花”功夫,创建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清远有力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在执法过程中,坚持“力度与温度并存”,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群众矛盾。这种“加压不加码、突出不突击”的务实作风,让文明创建真正融入城市日常治理,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精神铸魂,厚植城市文明“软实力”。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人的文明素养提升。清远打造“诗书礼信”品牌,连续11届举办诗歌节,让“生态诗歌之城”美名远扬;建成江心岛书院,并成为广东首家岭南书院,邀请名校教授驻岛授课,让书香浸润城市……更值得称道的是,“10元理发25年不变”的中国好人韦素梅等诚信典型不断涌现,构筑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让文明从“指标”变为“自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远应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文明基因深度融入中心工作,让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中持续释放文明红利,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不仅要巩固创建成果,更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让文明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让城市的文明指数与幸福指数同步提升,为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谱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邱淑平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邓文燕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叶剑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