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感受“未来已来”|文博会观察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陆夷

谁说人形机器人只会扭秧歌、跑马拉松?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首日,广东展团主展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宣布:首个以“全尺寸类人身高”的人形机器人为竞技主体的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将于今年12月在深圳举办。

人形机器人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于一身,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近来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今年2月,深圳众擎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前空翻特技,刷新了人们对于机器人运动能力的认知,也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在运动与灵活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此次机器人格斗赛的官宣,拉满了很多观众的期待:高竞技性、强观赏性的格斗场景,堪称一场人形机器人体能极限与智能水平的全面检验,这不仅能够展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突破,而且对于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与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正是广东机器人产业“能打”的生动缩影。

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已达24万台,占全国总量的44%,贯通了“零部件—整机—应用”全产业链。美的库卡、优必选、汇川技术、越疆机器人等“七剑客”接连涌现,更让广东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自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后,广东接连举办高规格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出台12项硬核举措,正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向着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的目标加速迈进。

这也是广大机器人企业加速“奔跑”的有力见证。

如今,广东省拥有超过16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中,11家粤企荣耀上榜,约占上榜中国企业的三分之一。

在当下这个人形机器人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广东企业纷纷加快步伐,努力向规则制定者、赛道定义者转型。例如,从“能跑能跳”到“能打工”,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融入更多生产生活场景;成立仅10个月就完成“天使轮”及“天使+轮”共计近亿元融资的众擎机器人,也将借此次赛事开创“体育+科技”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打造人形机器人格斗赛文化品牌IP。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打造更强壮、更敏捷、更聪明的机器人”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尽管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系统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与作为“大脑”的AI大模型适配度仍有待提升,可以说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时刻”尚未到来。

至于产业层面,高端创新人才,尤其是AI算法研发、高精度硬件设计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也严重制约着这一重磅产业的“破土而出”。

虽有未尽之处,然而未来已来。

从格斗表演、咏春拳法演绎,到钢琴演奏、棋艺对决……此次文博会上,全国最新AI机器人矩阵秀出的“十八般武艺”,正点燃着广大观众对科技未来的无限遐想,让“文化+科技”的美好图景从想象照进现实。

编辑 朱丹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