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客”到“自家人”,校地同心筑梦洞口古楼振兴

湘遇湾区
+订阅

在湘西南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邵阳市洞口县古楼乡古楼村曾如一颗蒙尘的珍珠,静待绽放光芒。2023年5月9日,湖南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奏响了激昂的振兴乐章。短短700余天,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跃升至34万元,增长率达124%;湖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的金字招牌,见证着校地携手书写的山乡巨变。这场双向奔赴的振兴实践,是高校智慧与乡土情怀的深度交融,更是新时代驻村帮扶的生动注脚。

扎根篇:从“狗不叫”到“自家人”的情感共振

初入古楼,语言隔阂、环境陌生、犬吠相迎,构成了工作队的“驻村初体验”。但这群身着运动鞋的高校教师明白,唯有把脚印嵌进泥土,才能让民心贴近初心。第一书记李志荣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访时,村里的土狗从柴垛后窜出狂吠,逼得他手中的木棍攥出冷汗。如今村民笑称“狗不叫书记”,背后是700多个日夜的真情浸润。

工作队创造性提出“三贴”工作法:晨踏朝露入民户,将300余户人家的门牌号刻进脑海;午坐门槛贴民心,把村民的家长里短记满12本工作日志;夜访灯火解民忧,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帮滞销茶农直播带货。他们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在茶园里开起“院坝会”,在猪圈旁算起“经济账”,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记下村民的“急难愁盼”。

茶园一角。

作为高校驻村团队,他们更将学术专长转化为助农动能。生物学院教授带队改良古楼云雾茶种植技术,商学院教师设计农产品电商方案,建筑学院师生手绘乡村规划图。两年间,3名队员年度考核全获“优秀”,队长李志荣入选中组部乡村振兴先进典型人才库,实现了从“讲台教授”到“田埂专家”的角色蝶变。

当村民李大姐硬塞来新摘的青枣,当小卖部老板执意不收生活物资钱,当孩子们追着喊“老师好”,工作队知道,他们早已不是“外来客”。正如李志荣在驻村日记中所写:“古楼的山风会记得,我们曾在茶田埂上数过星星;古楼的溪水会记得,我们蹲在石板桥边开过的院坝会。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修建室内游泳馆和停车场前后对照。

赋能篇:校地协同奏响振兴协奏曲

这场振兴攻坚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湖南科技大学将古楼村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起“校领导挂帅、部门联动、学院结对”的帮扶体系。该大学党委书记6次进山调研,校长履新首站奔赴古楼,28名校领导、30余个部门、42名专家学者的足迹,踏遍12.7平方公里的山梁沟壑,累计召开56次专题会议,为古楼发展绘制“施工图”。

在产业振兴战场上,校地共建4家省级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茶园和猪圈。茶学专家研发的“古楼云雾茶智能化加工系统”,使茶叶附加值提升30%;动科院团队推广的“生态养猪+沼气循环”模式,带动32户养殖户年均增收2.8万元。学校更是化身“超级采购员”,校园直营店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55万元消费券激活农产品内循环,户均年增收4000元的账本,写满校地共生的情谊。

教育帮扶筑牢振兴根基。古楼乡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曾经的泥土地变成塑胶跑道,50万元省体育专项资金让孩子们的运动会有了“正规赛场”;50万元市财政教育资金改造的教学楼里,新增的图书角和创客空间传来朗朗书声。连续两年派驻的5名研究生支教团,不仅带来英语绘本和编程课,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走出大山的梦想。生地会考全县第三、初三毕业考全县前十的成绩单,见证着教育赋能的奇迹。

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亚洲开发银行442.48万元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让古楼河重现“清泉石上流”;161万元防洪堤工程筑起安全屏障,180万元的万米沥青路连通山外世界;21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归家路;500米“十里茶廊”成为网红打卡地。当村民们在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跳起广场舞,在村史馆里触摸岁月变迁,便知这场赋能行动,早已超越物质帮扶,重塑着乡村的精神面貌。

答卷篇:从偏远山村到示范样板的蝶变之路

站在古楼河畔的观景台上,眼前是一幅鲜活的振兴画卷:青瓦白墙的民居点缀茶园,沿江休闲步道串联起古树驿站,茶旅融合景区的施工塔吊此起彼伏。两年间,3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4公里硬化道路、210盏亮化路灯、45万元文化阵地,这些数字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升级。

产业转型催生发展动能:90万元庭院经济资金激活12家茶作坊,86万元茶旅融合项目助力4A景区创建,“古楼云雾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万米竹篱笆围起美丽庭院,垃圾分类亭取代陈年垃圾池,2023年邵阳市人居环境考核全市第一的殊荣,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荣誉纷至沓来:50余家媒体180余次报道,湖南省委组织部推介“五必访五必记”工作法,湖南省教育厅通报表扬教育帮扶成效,“茶文旅融合”项目入选全省高校帮扶典型案例。2024年12月,洞口县人居环境现场会在古楼召开,50余名驻村书记实地取经,标志着这个曾经的“落后村”,已然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最动人的风景在人心里。当“奔跑吧・邵阳”全民健身跑在古楼启幕,300名跑者沿着千年茶道奔跑,茶香与欢笑在山谷回荡;当毕业的孩子带着录取通知书向工作队员报喜,当脱贫户捧着新收的茶叶计算收入,便知这场振兴实践,早已超越经济数据,在村民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驻村工作队与村民座谈。

驻村工作队与村民座谈。

从“犬吠相迎”到“敞门纳客”,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古楼村的蝶变,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当工作队即将完成驻村使命,村口的老茶树下,村民们正谋划着新的蓝图:扩建的茶叶加工厂即将投产,研学基地的规划图铺在石桌上,孩子们用彩色粉笔在文化墙上画着未来的学校。这片浸润着汗水与心血的土地,正以蓬勃的姿态,续写着校地携手的振兴新篇。

山风掠过茶园,奏响新的乐章。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湖南科技大学与古楼村的故事,是千万个校地合作案例的生动注脚。它见证着:当知识扎根泥土,当情怀融入乡土,便能催生出最动人的山乡巨变。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罗中利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