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少年之死,给“输不起”的家长敲响警钟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默 达

杭州一9岁围棋少年朱某鑫长期遭亲生父亲殴打选择轻生一事,在舆论场上引发轩然大波。目前,警方已介入处理此案,其父亲或将承担法律责任。

错误教育方式造成的悲剧令人痛心,既悲痛其本就不完整的家庭如今更加支离破碎,也惋惜前途无量的天才棋手就此夭折,更愤怒于无辜的孩子遭到虐待变得心理扭曲。

许多网友不断追问:“孩子家长的家庭暴力行为在围棋圈子里并不是秘密,部分选手和教练都心知肚明,为何没有人出手制止?棍棒底下出成绩的错误观念为何仍在荼毒未成年人?”

首先要明确一点,长期打骂、体罚孩子,既不是“亲”也不是“爱”,而是涉及儿童的家庭暴力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即便是出于教育的目的,或是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都无法改变这铁一般的事实。

生活中,许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我们这代人就是挨打才有出息的”“好说歹说都没用,打一顿确实有效”,这些想法往往是将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规律,怀着侥幸心理来为自身行为开脱。

无论是从儿童发育的生理层面,还是人格塑造培养的心理层面,又或是与人相处的社会关系层面,都有诸多研究证明涉及儿童的家庭暴力百害而无一利。于情于理于法,教育观念和手段都到了该系统更新的时候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件中蕴含的“鸡娃”问题,近年来酿成的悲剧并不鲜见。

朱某鑫从小就展露出了过人的围棋天赋,9岁的业余6段称得上是圈内的佼佼者,其父亲也正是看到了孩子的潜力,将其送到智力运动学校(专门的围棋培训机构)学习,希望培养其成为职业选手。过高的期待却带来了畸形的、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每次输棋都要挨打,甚至连参加比赛时手臂脚踝上都带着伤口淤青。

即便是不懂围棋的人也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即便是常胜将军也不敢自夸全无败绩,即便是世界冠军也不可能从未输棋。

我们不禁要问,“输不起”的究竟是谁?是年龄虽幼,却能在盘前枯坐长考、盘后复盘自省、在高强度的棋谱和死活题间持续磨砺自己的围棋少年,还是只会用暴力和恫吓催促孩子,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鸡娃”家长?

本案在发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更多顽疾。比如,许多围棋爱好者都深知培养一名职业选手的不易,无论是在“道场”还是“智力运动学校”里,错题被责骂、输棋打手心等“规矩”长期存在。本案中父亲有长期家暴的经历,然而作为知情者的校方和其他家长都并未尽到举报的责任,或许是因为觉得这是“别人家的事”,或许是已然默许了“结果高于人性”,这对于反家暴而言并非好现象。

再比如,无论是学棋学琴还是练体育,确实也有个别“打出来的冠军”,其经历广为流传,引得部分家长盲目模仿,如何对待这些名人的影响力,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同样值得深入反思,避免酿成类似本案的悲剧。

一盘棋输了可以重来,但一条年轻的生命离去却无法挽回。如果真心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就别做那个“输不起”的家长;请自己先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是化作他们的噩梦。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