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小红书等被督导,以治理推动算法向上向善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静子

诱导沉迷、“算法歧视”……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上对于“算法沦为‘算计’”的批评持续引人深思。5月22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中央网信办发文称“持续加强信息推荐算法治理”,抖音、小红书等重点平台积极响应,通过开设专门网站、频道或账号集中公开算法规则原理,开发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完善用户兴趣偏好管理服务,提升算法推荐内容多样性。

算法是一把双刃剑,若使用失当很可能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受访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荐服务困扰,超过60%受访者认为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数据杀熟”。“算法”被滥用,由此暴露出的隐私泄露、认知窄化等各类风险,不能不引起社会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重点平台信息推荐算法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相关功能使用效果不显著、推荐内容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与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算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唯有找准“病灶”、靶向“施治”,方可助力算法向善、社会向上。

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综观相关报道,公众诟病的算法推荐乱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以夸张妆容或奇装异服吸引眼球,却美其名曰“才艺表演”;趁同伴不注意搞恶作剧,甚至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相信不少网友刷到过此类哗众取宠的短视频,这或许正是落入了算法推荐的“陷阱”。深陷低俗信息,削弱的是理性认知,影响的是价值观念,培养的是恶趣味,贻害无穷。为此,有必要在完善推荐内容审核方面下功夫,既要提升正能量内容的曝光度,也要减少乃至杜绝低俗不良信息的出镜率。

其二,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从时尚穿搭到职场秘籍,从旅行日志到科技测评,每一个推送似乎都“很懂你”,“信息茧房”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信息需求和信息选择趋向封闭化的现象。人们困在由高度同质化内容编织的“茧”里,视野狭窄、见识有限,各种弊端显而易见。正因如此,深入整治“信息茧房”,十分有必要。此外,有研究指出,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与用户的长期留存率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性。这就启示,相关平台要在用户赋权方面出实招,精选优质内容、加强优质内容分发,持续优化兴趣偏好管理。

其三,算法推荐加重观点极化。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助推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关注喜欢的人、加入由志同道合者组成的网络群组。这种机制在扩大人们“朋友圈”的同时,也极易形成“沉默的螺旋”——少数意见的沉默导致多数意见进一步强化,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循环。由此,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鸿沟有可能越来越大,达成社会共识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巩固壮大主流声音,有必要持续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让算法推荐的“方向盘”始终导向正确的轨道。

向上向善,才是算法世界的核心价值。通过驰而不息地信息推荐算法治理,算法服务于人的美好图景将加速照进现实。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