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深挖文化资源 提升旅游魅力

南方日报 南方+

在练江岸边欣赏潮式古建筑典范之作“永兴里”的精工细作,在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感受红色精神的孕育和传承,在“最美侨村”田中央社区见证侨胞和家乡的“双向奔赴”……

展品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今年是潮南区“文旅经济新元年”,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挖掘、保护、利用好红蓝绿、潮侨农特色资源,着力做大有效流量、转化经济增量,持续释放文旅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

潮南是和美侨乡、红色热土、产业强区,60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海有河有田园,处处彰显着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其中,红色文化、侨乡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种类多样且极具特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眼下,深挖文化资源富矿是推动潮南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就此,南方日报记者进行实地采访和调研,深入挖掘潮南文化资源价值,感受当地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擦亮红色名片

绘就锦绣山乡

潮南区是一片具有优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地处大南山中段的红场镇曾是抗战时期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中心、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领导中心,也是汕头革命遗址分布最密集的镇。延绵山岭里,十一书群雕、李多年母女事迹铜像、排金山战役墙雕、扩红广场、红歌谣朗读亭等红色景点是那段革命历史的有力见证。

走进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49个老物件摆放在各个角落,令人目不暇接。锈迹斑斑的枪支和刀、泛黄的文件、红军医院使用过的药瓶……每件革命文物,都经过精心挑选与布置,无声诉说着昔日历史。

展品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林俊豪告诉记者,纪念馆正是为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而建,于1997年落成开馆。

据介绍,纪念馆占地面积1703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馆内展厅以时间为轴线,立足大南山苏区的建立、流变和发展,囊括当时潮阳、普宁、惠来三县的革命故事,分六个部分展现了当年大南山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

1928年夏天,彭湃指挥红二、红四师攻打惠来,后来由于作战失利,他带领东江特委撤往大南山中段的红场镇开展革命运动。由于局势危急,彼时的农民群众十分担心彭湃夫妻的生命安全,群众经过再三劝说,彭湃夫妻随即转移至红场镇一个天然石洞,在岩洞里面隐秘居住了四个月之久,在隐蔽中继续领导指挥大南山的革命斗争。

时代画笔,勾勒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岁月灯盏,照亮跨越历史的革命精神。红场镇党委书记陈锡波表示,在新时代,红场将以更高水平赓续老区红色文脉,让红色资源焕发持久生命力。

具体来说,依托文物遗址遗迹,讲好红场红色故事,创新红色资源利用方式,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生态资源、特色民俗、特色产业,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相结合,串珠成链,切实带动革命老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

展览  南方+ 张伟炜 拍摄

传承侨批文化

守护家国记忆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于潮南来说,红色印记永不褪色励后人,而“侨”文章也是谱写振兴华章的重要一笔。

在汕头的“侨”文章里,成田镇的“侨文化”无疑是浓墨重彩的。成田镇有人口10万余人,旅外侨胞20余万人,是汕头有名的侨乡。位于田中央社区大溪畔的古寨,有很多住宅为贝灰泥木结构“四点金”式平房,不仅是华侨回报桑梓建设的民居,也是侨胞“根”的象征之一。

用文化来凝聚共识,往往能形成最深沉、最持久、最触动人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2017年3月,该村华侨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文化馆,扩大该村侨文化的影响力。2018年10月,文化馆揭牌并免费对外开放,作为纪念华侨奋斗史、保护华侨文化的文化交流基地。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侨乡侨批文化,记载华侨功勋,传承华侨精神,2022年6月,文化馆按照侨批文化馆开始进行改造升级,对建筑风貌、门前场地及内部展陈设施进行改造,项目预计在今年8月前竣工验收。”该社区党委副书记马庆光说。

在他看来,侨批文化馆改造升级后,将向海外侨胞讲好侨故事,传播侨声音,展现侨文化,在海内外架起乡情亲情的桥梁,结成乡愁乡谊的纽带。

除了侨批文化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改造升级同样令人关注。

来到该中心,原有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已更名为“综合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后的外墙焕发出新风采。步入大门,田中央潮乐社、农特产品展销区、侨胞之家等功能区映入眼帘。

“该项目工程量已经完成95%,目前正在进行展柜展板安装,展览的图文还在制作中。”马庆光说,作为串联侨批局旧址和知名华侨故居的文旅线路的起点,综合服务中心类似游客服务中心,主要功能有文化体验、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游客咨询、路线介绍等。

“这两座建筑的改造升级,能够拉近海外乡亲与家乡的距离,让乡情乡愁有了归处。”该社区党委书记马晓彬表示,希望广大侨胞继续关注、支持家乡发展,经常到家乡走亲访友、投资兴业,为家乡发展贡献侨界力量。

穿越历史尘封

唤醒古建新生

无论是红色村,还是侨村,行走在潮南的街头巷尾,总能发现一种被称为“潮式老厝”的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绚丽的色彩引人注目。这些,都是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的惊艳落笔,潮南区峡山街道陇美村人胡少平就是该门技艺的佼佼者。

胡少平今年63岁,是胡氏古建筑大木作技艺门派第三代家族传承人、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进个人。深耕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已有40年的他,多次参与修缮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古建筑作品遍布省内外各地及海外。

“潮汕古建筑技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的木作又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家用木器等器物属于小木作,而大木作包括古建筑的屋顶木结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成语——雕梁画栋。”胡少平表示,要做成一件精品十分不容易。

坐落在练江岸边的“永兴里”是潮式古建筑的典范之作,它是一座新建的潮式驷马拖车大厝,做工精细、气势恢宏,正是出自胡少平主持下的团队之手。

永兴里民艺馆是潮汕民居建筑中规模较大的“驷马拖车”建筑结构。

走进“永兴里”,古建筑隽永绵长的遗风遗韵扑面而来。细细观赏,该建筑内的屏风均以细致的大漆作画,屏风上的花鸟鱼虫及人物图案无一重复;中厅的木雕扇门还采用《三国演义》中20多个故事串联设计,一扇门一个故事;正厅墙壁上“八仙过海”的灰塑作品,人物造型连鬓毛都清晰可见,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山墙、屋脊用色彩斑斓的嵌瓷贴出各种立体形象,还采用厚度仅为6厘米的青石窗雕,屋檐滴水的瓦当专门做成鱼的图案……多样又细腻的元素令人应接不暇。

尽管在传统古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胡少平没有停滞不前,用他的话来说是“要坚持守旧求新”,他也一直在践行这一艺术准则。

在潮汕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胡少平巧妙融入其他地区的古建特色,如结合北方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中的飞檐特色,在斗拱飞檐再加重檐,以此增强屋顶的厚重感;在柱头采用宫廷彩绘,并在屋中石雕唐三彩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红黄蓝绿黑”五彩,展现古代木作之美,传承历史的记忆。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