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兴宁市黄槐镇双下村,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赤脚踏进水田,随着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入泥泞,这片30亩撂荒地正式开启“重生”之路。这场复耕行动不仅盘活了撂荒土地,更通过机制创新为困难群众搭建起“家门口”的增收平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机制破题:撂荒地变身“共富田”
此次复耕行动由天河区机关事务局牵头,发动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乐禾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利物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雪印集团有限公司四家爱心企业,通过天河区“同舟”基金以定向捐赠的形式,筹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资金。
村委会作为复耕复种工作的实施主体,组织对耕地进行流转,并负责从耕种到收割的全过程。租赁机械以农户自有机械为主,雇用民工为当地困难群众,收获的稻米全部发放给本村的困难群众,通过“企业捐资+村委统筹+农户参与”的模式,使撂荒耕地变身“共富田”,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复耕复种热情。
“既要让土地‘活’起来,更要让村民‘动’起来。”据工作队队员、驻双下村第一书记刘志专介绍,春耕期间累计雇用农民工12名,全部为双下村的低保户、特困户及留守的妇女,共计支出劳务费近2万元。“以前这地荒着心疼,现在既能挣工钱,秋收还能分粮,日子更有盼头了!”58岁的低保户刘叔边插秧边感慨。
创新分配:粮食直达困难群体餐桌
据村委会测算,此次用于复耕复种试验项目的30亩复耕地,预计年产稻米约1.5万斤。按照帮扶方案,将全部用于公益助困:中秋暖心粮:2025年中秋佳节期间,向双下村45户低保户(86人)、7户特困户(7人)首次发放稻米;寒冬保障粮:2025年12月底前完成二次发放,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双下村党支部书记何伟友表示:“刘书记来了以后,带来了很多新思路、新气象,这种土地生金反哺民生的模式,能够真正把‘输血’变‘造血’,带动困难群众增产增收。”
长效愿景:打造乡村振兴“希望田”
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将以撂荒复耕项目为起点,依托天河区的资源优势和黄槐镇的生态禀赋,通过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培育本土人才梯队、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帮扶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跃升,让土地复耕的“物理反应”催生黄槐发展的“化学裂变”。
同时将进一步深化党建共建,依托复耕田打造“稻田党课”实践基地,计划年内组织天河区党员干部开展“插一亩秧、访十家户、办民生实事”主题活动,让党旗飘扬在田间地头,让初心浸润于民生实事。
田埂上“天河区帮扶复耕复种试验田”的标识牌映着余晖。“我们不仅要让撂荒地长出新粮,更要让它成为人才培育的沃土、生态文明的窗口。”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队长王智斌轻抚嫩绿的稻苗说道。工作队与村民共同绘制的这幅“春耕图”,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当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振兴的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