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现身、白海豚洄游、东方白鹳越冬……汕头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南方日报 南方+

“数量多达上百头,场面十分壮观。”近日,在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正进行日常巡护的管理人员发现了一群宽吻海豚,它们在海中畅游、嬉戏、玩耍,不时跃出水面。

宽吻海豚又称瓶鼻海豚,每年春夏之际都会出现在保护区内。“这里海洋生态环境好,海豚应该是洄游经过保护区觅食。”管理人员介绍说。

一群宽吻海豚出现在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郑锐强 摄

一群宽吻海豚出现在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郑锐强 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万物共生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汕头作为北回归线上一座兼具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海滨城市,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近年来,汕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高标准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最佳的孕育场所。

 新增146种海洋生物 

不久前,以“守护中华白海豚微笑,共筑阳光下的生态家园——南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在南澳岛举行。

活动上,主办方设立了8个主题摊位,以趣味知识问答、海洋侦探社、绘画工坊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华白海豚和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重视中华白海豚和海洋生态保护。

中华白海豚是海豚科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级”。但近年来,中华白海豚却频频造访汕头海域。

今年2月,汕头海警局南澳工作站执法员在辖区海域巡航时就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的身影,为春日海岛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网络社交软件上,不少到南澳岛游玩的游客也曾邂逅中华白海豚,并拍照发文记录。

“保护中华白海豚,不仅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还能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研究科科长杨泽鹏说。

海洋动物的保护,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日常巡护机制,常态化开展巡护管理和政策宣传工作,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打击保护区范围内违规侵占湿地、非法载客旅游等各种违规违法活动。

今年3月,该局还联合南澳县人民法院、南澳县人民检察院签署“海洋生态保护协作配合机制”三方协议,成立海洋生态保护协作配合工作站,在组织培训、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打击涉海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公益诉讼法律咨询等方面建立更加深入紧密的协作,为保护区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粤东唯一海洋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据统计,该保护区2009年记录的海洋生物为1308种,2019年至2021年调查新增33种,2024年调查又新增146种。至此,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数更新为1487种,包括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6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造礁石珊瑚种类达35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练江汕头段首次发现鼋 

在练江汕头段,不久前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出现,也引起了公众对练江流域水质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今年3月,汕头市潮普救援队在义务巡河中首次发现了鼋的身影。经专家鉴定,被发现的鼋年龄在二三十年以上,为雄性。

鼋俗称癞头鼋、烂团鱼,是—种古老生物,也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野生水生龟鳖动物之一。1989年,鼋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00只,因数量比大熊猫还少,故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在汕头周边,潮州于2004年设立了潮州韩江鼋、花鳗鲡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启鼋韩江种群就地保护。20多年来,韩江潮州段仅在2021年和2022年三次发现野生鼋的身影。如今,鼋为何会出现在练江?

“鼋普遍生活于溪流水体相对稳定平缓、水质良好、饵料生物丰富、栖息地具备沙滩、浅滩等条件的环境中,由于鼋喜欢钻在沙子里潜伏捕食,日常很难观察到其活动情况。”潮州市韩江鼋、花鳗鲡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所长陈培琼认为,虽然难以认定这只鼋是原生或是迁徙,但从某程度上可以证明练江的水质有明显改善,并开始符合鼋的生存条件。

陈培琼提出了几种可能性。从水域连通性来说,近几年已建设的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从韩江取水补充榕江、练江,不排除鼋是随水流自然落差迁徙。另外,也有可能练江就是这只鼋的原生地,如果这样则说明鼋在潮汕地区的分布情况更加乐观。当然,还有可能是被人捕获后放生。

“鼋出现在练江,是一个惊喜。”汕头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林剑青同样关注鼋的保护情况。在他看来,鼋在练江现身,证明鼋的栖息地版图又扩大了,这说明了潮汕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改善。

数据显示,练江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质指数较去年同期改善6.1个百分点,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近年来,练江还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其治理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128只东方白鹳在汕越冬 

“128只!”当媒体人郑康华在汕头牛田洋记录到一群东方白鹳时,他的内心无比激动,因为这是东方白鹳到汕头越冬数量最多的一次,打破了2023年102只的纪录。

东方白鹳到汕头越冬。郑康华 摄

东方白鹳到汕头越冬。郑康华 摄

郑康华专注于湿地鸟类调查拍摄近30年,曾多次目睹东方白鹳到汕头过冬全过程。去年底,他和众多观鸟爱好者自发蹲守、接力监测的护鸟经历,见证了汕头生态之美。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全球性濒危物种。去年12月23日晚,观鸟爱好者张益群向郑康华发去一段观鸟视频,经辨认,视频中出现了20多只东方白鹳。为让这群“国保”不受惊扰,两人约定对拍摄地点进行保密。

隔天,郑康华出发观鸟,在牛田洋湿地上,他发现了正在觅食的东方白鹳,“我看一只东方白鹳腿上戴着红底白字的脚环,另一条腿佩戴有卫星跟踪器,仔细辨认可见‘7A9’的字样。”郑康华说,当时看到的东方白鹳有73只。

经多方追寻确认,“7A9”是去年6月20日在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的,它们秋天离开向海,在北方游荡一段日子后向南迁徙,于去年11月28日抵达汕头,开始在汕头的越冬之旅。

之后,众多观鸟爱好者先后在牛田洋、练江边、南滨路、辛围、苏埃湾红树林等地记录到东方白鹳的身影。今年1月4日,郑康华在牛田洋发现128只东方白鹳。据卫星跟踪信息,这一趟“7A9”在汕头足足停留了81天。

“东方白鹳在汕头安全越冬,得益于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郑康华说,近年来,他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韩江、榕江、练江的滨海湿地和海洋生态,这些湿地尤其是韩江口等滨海湿地,是汕头乃至广东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生态保护价值的地方之一。近年来,汕头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江河的水变清,持枪盗猎近乎绝迹,张网捕鸟大大减少,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普遍提高。

“每次我做关于汕头滨海湿地珍稀濒危物种的报道,都得到各大媒体的转发,可见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郑康华希望,全社会能更好保护汕头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杨立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