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这是潮州人熟悉的一句民间俗语。这句俗语,指的就是自开元寺到古城南门间,位于牌坊街西面的“南门十大名巷”。潮州人称之为“南门十巷”。
看似普普通通的10条巷子,里头却是大有文章——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珍贵潮州古建筑深藏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8处。
图中笔直的路就是南门十巷部分巷,能看到前五巷“猷灶义兴甲”。苏仕日 摄
“南门十巷区域,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潮州的‘政商名流’聚居地。”潮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图书资料馆员、潮州文史研究者陈贤武多次走进十巷探访,对这里的街巷建筑、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南门十巷古建筑聚落保留下的时代建筑及其承载的历史人文往事,是潮州精神的具象载体。
正如陈贤武所说,走读南门十巷,就是在走读潮州。这些建筑的一砖一瓦,无言地讲述着历史、延续着文脉、传递着理念。在这里,你会“认识”翁万达、辜朝荐、林熙春等名臣贤士,“看见”吴雪薰、袁镜波、朱殿硕等潮府名商,更将感知到潮州人崇文重教、忠厚传家、敢闯敢拼等精神。这些流动于建筑上的看不见的力量,正是独属于潮州的宝贵财富。
崇文重教 经世济民
以牌坊街为中轴线俯视全城,潮州古城街巷如叶脉舒展,镌刻着“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千年密码。城北府署森严,冠盖云集;城东舟楫泛江,商贾如云;城西匠作叮当,巧手如林。而南门十巷静卧城南,青砖黛瓦间凝聚着旧时潮州的“豪宅区”记忆。
在南门十巷的灶巷中,有一处明末建筑“文林第”,曾为明代诏安知县余春檝(一作“濈”)的府第。居住在这里的余氏后人余燕玉告诉我们,余氏祖上是饶平黄冈人,到这里定居已有数百年。
灶巷中的“文林第”。陈锦煌 摄
从文林第位于灶巷中的正门进入,笔者在余燕玉的引路下穿过曲径通幽的整座建筑,尽管屋内大部分构架已老化蒙尘,但细看其中的屋架木雕,一抬眼常能发现不少细微处的窗花装饰与浮雕构件。这座建筑的纵度颇深,穿过一间间房屋与小天井,打开后门时我们竟已来到紧挨开元广场的猷巷中。
陈贤武考据到,定居饶平黄冈的元代进士余英曾将家业1500亩田地的每年租金捐给潮州开元禅寺,供礼佛饭僧之需。在灶巷内建“文林第”安居置业的余春檝正是余英后人。“元代余英对开元寺的慷慨捐献,肯定为其后人余春檝回到潮州城置业时,获得开元寺周边的灶巷地块提供了很大帮助。”陈贤武表示,这也是潮州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传统思想体现。
牌坊街侧的“灶巷”入口。陈锦煌 摄
潮州绵延千年的慈济共善精神,通过士绅阶层的资源反哺构建起社会公益传统。其深层动力源自崇文重教的科举仕进体系——自宋代潮州“尊韩兴学”以降,科举制度不仅培育出余英这样的善捐士人群体,更塑造了“仕优则济世”的价值准则:明代林熙春倡修水利、清代邱轩昂垦耕赈灾等善举,皆是这套文化基因的具象表达。
在潮州古城牌坊街上,有一块上书“三世尚书”及“四朝大老”的高大牌坊。它纪念的,是明代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追赐户部尚书的林熙春。林熙春的一处宅院,就在南门十巷的辜厝巷中。
“三世尚书”坊与甲第巷入口。陈锦煌 摄
林熙春72岁时再次回到潮州,仍以暮年之躯关切地方民生,推行不少实事。他倡建的三元塔为数百年往来韩江的船只提供避险指引,而在他倡议下疏浚的三利溪至今仍是潮州城市排涝的主要通道之一。此外,林熙春为潮州争盐税、减里役、筹集秀才科试资费等故事亦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比文史记载与民间故事,名人旧居是更具具象意义的空间载体。2024年1月,位于辜厝巷1号的林宅正式启动全面大整修工程。在这座仍在修缮的明代古建内,工人们正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木构件逐一拆卸、检查、修复或更换,这潮州古城内独有的风景,是潮州人崇文尊古、守护传承精神的最好写照。
正在全面修缮中的辜厝巷1号“林宅”。陈锦煌 摄
南门十巷中,像林熙春林宅这样的建筑与故事还有很多。
郑厝巷12号的“翁公行辕”是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在潮州的官署,家伙巷25号的邱厝宅院为清代雍正年间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的府第,辜厝巷10号的“红栏杆”是清代乾隆年间夔州通判陈学宽的家宅,甲第巷12号的“外翰第”是清代光绪年间户部贵州司主事蔡学渊的府第……
辜厝巷10号“红栏杆”古建航拍图。陈锦煌 摄
“红栏杆”古建筑内,屋架一侧是保存完整的标准潮式建筑“三载五木瓜”制式。陈锦煌 摄
“明清以来,在南门十巷一带置地建宅,成为了潮州府城内名门望族的‘固定动作’。”陈贤武认为,南门十巷内大量古建筑对应的名臣贤士故事,正是古代潮州崇文重教、齐家治国等精神的重要体现,值得我们持续发掘探索。
敢闯敢拼 商通四海
在南门十巷的兴宁巷内,有一座名为“观察第”的古建筑,这是清代潮州百年商号“朱昆记”掌柜朱殿硕的宅院。
朱氏后人介绍,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宋理学家朱熹第17代孙朱在浩在潮州创立“昆记号布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壮大,成就“广州陈李济、潮州朱昆记”的商界美誉。朱氏家族鼎盛时期在兴宁巷与义井巷购置五座相连宅院,总面积超千平方米,设“慎怀堂”牌匾,兴宁巷中现存的就是“慎怀堂”的正门对应建筑。
兴宁巷中的“观察第”。陈锦煌 摄
陈贤武考据到,朱氏家族以朱熹第20代子孙朱以鉴(宝珊公)为代表。清同治二年,朱以鉴任福建汀州知府时,自筹资金招募乡勇抗击太平军,以“守城不如守隘”之策扼守江西瑞金,展现军事谋略。战后他妥善安置战俘,收编精锐、资助归农,更自费遣送400余人出海谋生,这些侨民后来与朱家保持联系,成为早期海外潮人网络的缩影。
南门十巷内,像观察第这样的潮商故事不少。
位于义井巷的“雪居”(吴祥记)由民国时期“潮州首富”吴雪薰斥资2000两黄金打造,这座中西结合的豪宅府邸被民间誉为“潮州皇宫”。
吴雪薰的创业史是潮州商业文化的缩影。家境贫寒没钱读书的他,在12岁时以借来的12枚银元在开元街头摆地摊起家,凭借其诚信经营理念,逐步扩张至利源街口与载阳巷口开设门市小店,并打造“楼上批发、楼下零售”的“吴祥记”百货商店模式,员工从2人增至170余人,分号遍布沪、穗、港等地。
吴雪薰的成功不仅在其商业头脑发达,他诚实守信的经营也让“吴祥记”品牌深得顾客信赖。据史料记载,抗战爆发后商品市场动荡,很多商号被迫关停的情况下,“吴祥记”依然能够维持原状。值得一提的是,“雪居”正门门楼上“延陵旧家”匾额背面留下了一篇由吴雪薰撰、李健书的《建宅记》,详述其为奉母孝养而建造此宅的过程。近代潮商的诚信致富、机敏拼搏、孝悌传家等精神皆在其中。近代潮商的诚信致富、机敏拼搏、孝悌传家等精神皆在其中。
走进“吴祥记”建筑内部,穿过一处雅致的“前座”院落后,一座堪称恢弘的建筑陡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近三层楼高的巨大石柱托起一个中式建筑上层,金黄与天蓝相间的建筑配色鲜艳大胆,大面积的门窗雕花足见主人家修建时的不计成本,处处彰显着中西结合的独特豪放美感。
义井巷中的“吴祥记”。陈锦煌 摄
当下,“吴祥记”后楼已活化成为一处客栈民宿结合潮州菜馆的经营场所。“雪居”前座也经吴雪薰的外曾孙张庆春修缮后,结合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打造成了一处多元化的“咖啡茶舍”,常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举办。张庆春表示,结合茶座与咖啡进行经营,既是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更好地传承、延续守护这处祖宅。
义井巷内的吴宅“雪居”吸引不少专家学者来访,图为今年1月陈平原教授等学者为筹备潮州申遗事项走访古城。陈锦煌 摄
陈贤武指出,古城南部成为历朝历代达官贵人的聚居地,有一定原因是此地临近古城南门,民众往来便利且商贸繁盛,有“闹中取静”之意。“如郑厝巷对面的‘头亭巷’指的是大理司平坊,‘头亭’为民间说法,也可印证民众历来多从南门进入古城。”
有趣的是,现今古城南部由于靠近潮汕高铁站及韩江大桥,依旧是市民游客进入潮州古城的首选——历尽千年,南门十巷仍是人们进入潮州古城最先邂逅的区域。
时代更迭 文化交融
“从南门十巷变迁史,可见整个潮州城的演变。”在陈贤武看来,开元寺旁的猷、灶二巷尚存宋元遗韵,向南延伸的郑、庵诸巷则勾勒出明清潮州城的扩张痕迹。“猷、灶二巷一带早期是作为开元寺的‘食堂’,后来才渐渐分化独立于开元寺外。”回顾南门十巷的现存建筑及人物故事,一条贯穿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脉络隐约可见。
以南门十巷前五巷“猷灶义兴甲”为例,最靠近城心的猷巷中大部分建筑已湮没消亡,紧随其后的灶巷中余氏先人余英、余春檝故事发生于元至明代,义井巷内“义井”的故事亦涉及宋帝昺被元兵追赶的情节。而排名往后的巷子中,不管是兴宁巷中的大夫第与观察第,还是甲第巷内的资政第与外翰第,都承载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潮州往事。
陈贤武认为,从南门十巷内相关建筑的故事,不仅可以梳理出潮州城由北向南的逐步扩张历史,由巷内“豪宅”主人家的身份变化,甚至可以一窥不同时代潮州社会的政商沿革。
宋元至明清早期,在南门十巷创居的基本都是当朝官员,如翁万达、李思悦、林熙春、辜朝荐、陈学宽等。到了清中晚期至民国,大量富商成为南门十巷内的主要住户。这就涉及到清晚期至近代潮州社会的一个重要变化——由崇文重教到儒商并重。
据潮学著名学者黄挺教授统计,清代潮州进士人数中,康熙年间30人、雍正年间21人、乾隆年间62人、嘉庆年间12人,此后潮州进士人数呈断崖式下跌,道光年间8人,咸丰年间仅有1人。
黄挺教授指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潮州地区社会变化的重要转折点。1757年,朝廷撤销江、浙、闽三海贸易,独留粤海关,广东地方海上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潮州人紧抓机遇向海而生,诞生了一批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潮商。如居住在义井巷“吴祥记”中的吴雪薰、居住在兴宁巷“大夫第”中的“裕丰糖行”掌柜袁镜波、同样居住在兴宁巷中“观察第”的“朱昆记布庄”掌柜朱殿硕等。
从南门十巷的建筑变迁中,可以看出潮州交融中原传统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独特发展历程,这种多元文化不仅体现在“户主”的群体变化上,也可从现存的大量不同时期建筑见其微妙。
甲第巷4号的“半园”,是南门十巷传统民居群中罕见的苏州园林风格建筑。园内小洋楼、花园、水池、假山等元素一应俱全,将苏式园林的婉约风韵带入潮州城中。这种多元建筑风格的呈现背后,是近代潮商“走出去”后带回来的深度文化互动与审美交融。
“半园”门前有游客驻足。陈锦煌 摄
“‘半园’的主人饶氏是清末民初潮州富商饶兴桐的堂亲,也参与饶氏产业的经营。”陈贤武考据到,当时饶家拥有潮安银行、荣成油行等产业,还创办了潮州城中最大的慈善机构“集安善堂”。“后来饶氏这个经商世家又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就是饶兴桐的孙子饶宗颐。”
从宋元巷弄的烟火余韵到明清宅第的儒商辉光,从士大夫的科举荣光到潮商巨贾的贸易征程,南门十巷的建筑群承载着潮州文化数百年的兴衰变迁,讲述着潮州人“崇文重教”与“向海而生”的交融命题。
■延伸
古宅老树开新枝 文旅新风拂潮城
夜幕降临,家伙巷“喃妙茶舍”内灯火摇曳。
“今年的新茶,试试看感觉如何。”陈少洁端起茶杯,抬眼望向对座的友人。作为古城内喃妙茶舍的主理人,以茶会友是她每日的生活常态。
围坐一席的有刚从凤凰山上下来的茶商、有正在古城度假的茶客、也有凑巧探了个头进来的街坊四邻。大家从茶汤口感的分析,谈到不同地区饮茶习惯的差异,再聊到新近茶叶市场的变化……炭炉上泉水沸腾,茶香四溢的院内是一幅数百年不变的“潮州光景”。
家伙巷中的“喃妙茶舍”激活一处古厝空间,为游客市民提供体验服务。陈锦煌 摄
2016年,陈少洁在南门十巷家伙巷中与家人一起开了茶舍。“我们算是第一批进入古城创业的90后。”陈少洁回忆,一开始的南门十巷入夜后巷道都是乌漆嘛黑的,“2018、2019年古城内各巷的灯光工程开始建设,渐渐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夜幕下的南门十巷。陈锦煌 摄
近十年来,面对潮州古城旅游热潮,南门十巷内大量精美的古建筑成为民宿客栈、非遗体验及咖啡茶舍的承载空间。
2018年,陈少洁携团队在同一巷子中开起客栈。去年10月,她们又在巷内开起一家咖啡店。她认为,南门十巷独特的古建民居聚落优势,让此地可以很好地服务来到潮州古城进行深度旅游的客群。“来这里住潮州厝,喝潮州茶,我们还会教客人说潮州话。”
在南门十巷,游客还可以体验潮州非遗,观看潮州文化展览。
郑厝巷中的“柏荫精舍”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柯敏的工作室,在深幽静雅的老宅内,市民游客可以坐下来体验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家伙巷中的“踢桃咖啡”是古城周边年轻人的“新宠”,今年春节期间,这里联动潮州青龙古庙举办了一场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展览,让大家在拍照打卡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加深对潮州的了解与认同。
郑厝巷中的“柏荫精舍”同样修复了一处古建筑,作为手拉朱泥壶的艺术体验空间。陈锦煌 摄
在陈少洁看来,一个旅游城市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深度游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良性连锁反应。
“比如策展人江山老师来到我们这边体验潮州生活后,感觉非常喜欢潮州古城。后来又带了艺术家林曦老师,促成了‘曦游记——林曦潮州个展’的落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来到潮州。”陈少洁表示,还曾有一位香港长者在南门十巷旅游后,选择在古城定居养老,“潮州古城或许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高文旅服务水平,吸引一批艺术家、‘生活家’或侨商返乡定居,在盘活古城闲置的古建民居资源同时,有力带动多方消费。”
去年下半年,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潮州市邀请专家学者、基层社区工作者与居民对话,在义井巷内举办了一场“人文大讲堂”。活动现场,从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技术,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分享。
针对古建筑修复后如何进一步实现可持续保护发展的问题,潮州美术馆馆长、潮州市文化创意协会顾问曾圳指出,一个良好的文旅产业机制是老建筑维持“自我造血”功能的关键——在产业机制保障前提下,还需根据不同文物建筑的特征为其规划合适的功能定位,并以清晰的运营策略激发古建古宅、历史街区新活力。
诸如此类的讨论与实践,近年来不断在潮州古城内、在南门十巷中上演。正如曾圳所说,“城市古建筑的合理利用与‘活化’,比单纯的保护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南门十巷能否为潮州古城的“后文旅时代”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答案或犹未可知。
文: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