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城市的“血管”,承载着民生福祉,连着百姓出行安全。然而,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道路施工问题频发,引发当地市民的广泛关注。
近日,潮州市针对道路路面施工管理工作展开专题部署。会上,潮州从责任落实、质量管控、工期优化到沟通机制等多方面发力,一系列务实举措精准“击中”路面施工长期存在的堵点、难点,不仅展现出潮州对群众出行难题的深切关注,更彰显了其以“全周期管理”守护“脚底下安全”的坚定决心。
这些务实举措,正是潮州直面路面施工痛点的有力证明。在提出务实举措的同时,潮州更需以切实行动将这些规划落到实处,积极回应群众的民生期待,让道路施工不再成为市民出行的“绊脚石”,真正畅通城市“血管”。
一
道路施工问题为何长期难以解决?从各地情况来看,路面施工领域普遍面临“先天缺陷”与“后天失序”的双重困扰。
先天方面,部分道路在规划时缺乏前瞻性。这使得道路与周边建筑标高不匹配,地下管线布局杂乱无章,为后续的反复维修埋下了隐患。道路维修如同“补丁摞补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天管理方面,统筹协调的缺位催生了令人诟病的“拉链路”现象。多家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今天这家挖路埋电缆,明天那家破路铺管道,后天又有单位因燃气施工开挖,使得一些路段常年处于施工状态,市民出行苦不堪言。
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2024年2月,山东省临沂市内罗六路刚刚完成排水改造工程,10月底验收移交后,仅仅相隔11天,便被热力公司破开路面进行管道敷设。在重庆市万州区,也有市民通过问政平台反映,当地城市道路年年开挖,天然气、给排水等施工轮番上阵,令人不胜其扰。
潮州本地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振德街路段开挖已一整年,远超原计划工期,开挖后曾一度停滞数月,去年该路段发生严重水浸,平时即便行人和车辆小心翼翼,仍时有摔倒受伤事故发生;市区西荣路原计划1月底完工的道路施工,到了2月底又被重新挖开,有市民无奈调侃“去年就挖了两次,每次施工都得好几个月”。
潮州不少道路成了“补丁路”,并反复开挖。陈锦煌 摄
近期环城西路与开元路交界处至城新路交界处的“补丁路”也是典型一例,施工开挖后,高出正常路面的水泥“补丁”让车辆行驶时颠簸不止,不仅影响驾驶体验,还破坏了城市整体形象。施工方对此解释,2024年国庆前开挖施工时,意外发现地下存在多个前期勘测未明确的防空洞等复杂结构,原施工方案被迫中断,只能重新规划。
这些案例看似偶然,实则暴露出上述提及的“先天缺陷”与“后天失序”深层问题。倘若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能开展更全面的地质勘察、地下管线探测,并进行跨部门科学统筹与多方协调沟通,或许就能提前规避因“未知障碍”导致的重复开挖,以及路面开挖后长期搁置的问题。
二
道路施工看似是“家门口的工程”,实则涵盖规划、建设、监理、监管等多个复杂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破解这一困局,多地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在广东省内,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联合海珠区住建局举行海珠区怡趣街计划统筹协调公开会,邀请市民参与占道施工计划的统筹决策,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让社区道路开挖方案更加贴合居民需求。
2024年4月,珠海市发布新规,明确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不得挖掘,大修或大规模开挖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以制度刚性约束减少不必要的开挖行为。
放眼全国,也有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为道路施工难题提供新解法。江西省鹰潭市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交通建设PPP项目中,面对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复杂的320国道,施工方采用非开挖定向穿越技术,在交通大动脉下方12米深处铺设180米长的管线。这个方法既降低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又大幅缩短工期12天,节约综合成本约15万元。
城市建设进程中,道路施工问题频发,引发当地市民的广泛关注。董志豪 摄
一个个实践证明,统筹规划、制度约束、市民参与、技术创新等是治理道路施工问题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潮州市的部署颇具针对性——
通过压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首要责任,探索建立施工计划联合会商机制、市政道路开挖规划台账和监理单位“黑名单”制度,从源头解决“多头施工”“重复开挖”“监管缺位”等老大难问题,确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审批、施工、验收各环节全程可追溯,让“民生工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在施工管理上,潮州提出“精准制定施工导则”“定期开展巡查管理”“规范现场围挡和标识”等要求,针对每条道路制定专属“施工说明书”,实现“一路一策”,彰显城市治理精度。特别是在汛期等特殊节点强化施工管理,防患于未然。
同时,潮州提出“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施工进展”“优化投诉响应,主动倾听群众心声”,让市民成为城市建设的“知情权拥有者”和“质量监督员”,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施工管理体系,以“透明施工”架起政府与市民的连心桥,有效减少误会,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三
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若仅停留在会议桌和文件里,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如何让“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出行难题”的承诺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现存不少道路施工影响群众出行。董志豪 摄
短期来看,对于现存的较为突出影响群众出行的“拉链路”“补丁路”,必须迅速行动。通过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与验收标准,实施“完工一段、销号一段”的动态管理,以最快速度解决群众出行的燃眉之急,让群众的出行体验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
着眼长远,破解道路施工难题需要制度保障。潮州可将联合会商机制、开挖周期限制等举措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借助法律刚性约束力,为“拍脑袋施工”拴上“保险栓”,从制度根源堵住“反复开挖”漏洞,为城市道路建设与管理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强化责任追究是保障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如今,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查,既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有机产品,又能有效规避过期或劣质食品风险。
这一模式或为潮州道路施工监管提供一个思路:借鉴农产品溯源经验,建立施工质量“二维码溯源”制度——将施工道路的材料供应商、施工人员、验收人员等信息集成至二维码档案。由此,普通市民可通过“扫一扫”即时知晓该工程相关信息,监管部门也可随时调取施工数据。这种方式还能同时对质量进行监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责任人身在何处,都能精准追溯责任,让“豆腐渣工程”无处遁形,倒逼施工各方严守质量底线。
此外,还应以技术赋能,搭建“城市道路施工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规划图纸、管线数据、施工计划等信息,借助智能预警系统自动识别施工冲突,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型升级。
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方方面面单位部门的配合协调。期待潮州以强有力的执行力,将道路施工管理的好办法、好制度落到实处,让城市道路建设告别“反复折腾”,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撰文:董志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